吴颂今携手青年才俊用《中国音画》奏响上海之春,在音乐中神游祖国大江南北
2024-04-11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视频

作为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主题引领”板块的重磅演出,“中国音画——颂今音乐主题管弦乐组曲”于2024年4月10日晚正式登台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主厅。青年指挥家张诚杰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奏响了由著名作曲家吴颂今领衔创作的这台由24首管弦乐曲组成的原创大型交响乐新作。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音乐会用融汇全国各地音乐风格的作品,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现了全国人民一路向前的精神风貌。

讴歌祖国山河反映时代昂扬精神

《中国音画》是一部由24首管弦乐曲组成的原创大型交响乐新作。作品共分西北音画、江南音画、边疆音画、赣鄱音画、大湾区音画、岁月音画六个乐章,精选吴颂今广为流传的24首原创歌曲旋律为主题,以交响乐思维描绘出汉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等各民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在空间上展现出中国版图上不同地区鲜明的人文特色,在时间上则反映了中国发展过程中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吴颂今的儿童时期在西北的兰州和银川度过,音乐会也以一首《灞桥柳》开启了第一组曲“西北音画”乐章。“音乐灵感来自西北传统戏曲——秦腔中的‘苦音’,唐朝长安人送别时会在灞桥边折柳相赠,这首曲子就表达了依依惜别的缠绵思绪。”他介绍说。在音乐会现场,这首开场曲第一声出来时,很多观众都被震撼到了,那是一种属于西北的粗犷,“甚至有点撕心裂肺”,也很好地阐述了这个乐章的创作风格。

吴颂今的青年求学时期是在江南度过的,这也是第二组曲“江南音画”的由来。《采江南》《爱侬上海》《西湖恋》《黄梅欢歌》将江浙沪皖长三角地区的独特江南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爱侬上海》是吴颂今创作的典型海派流行歌曲,用交响乐重新创作后,西方爵士乐的节奏风格与中国五声调式的旋律被完美结合,受到了很多上海观众的欢迎。

上半场的第三组曲是“边疆组曲”,从青藏高原的藏族音乐到新疆的维吾尔族民族,从南方的泸沽湖畔的小夜曲到内蒙古大草原上驰骋的马蹄声,祖国边疆地区的人文风情在迥异的音乐声中,如画般呈现在观众面前。

下半场的赣鄱音画、大湾区音画两大乐章,则是吴颂今成长和如今所在的两大地区,对他的音乐创作来说,这两个地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像《井冈山下种南瓜》,是他还未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进行专业学习时,以业余作者身份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流传至今仍是儿歌经典;吴颂今的成名成家,是在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工作期间,他一手带出了杨钰莹、陈思思、小曾等流行歌手,引领了1990年代的内地流行乐潮流,成为知名的流行乐大咖,在这个板块,浓浓的南粤味道扑面而来。

从1970年代初开始创作至今的50多年间,吴颂今创作了5000多首经典,这台音乐会以他的创作时间串联起时代风貌,并在最后压轴的“岁月音画”乐章中集中呈现。其中,既有在央视春晚亮相过的《风调雨顺》,也有《情哥去南方》这样反映上世纪90年代南下打工潮的优秀作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也希望用这些反映时代的正能量作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赞美这个伟大的时代。”吴颂今说。

指挥张诚杰对这些作品的专业度和可听度赞誉有加,他举了《你那里下雪了吗》的例子:“这首作品给我和我们整个乐团的演奏家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是从流行乐改编过来的,主题旋律非常好听,改编后能感受到其中特殊的情感,非常有感染力。”

音乐会现场。

弘扬传统文化音乐理念薪火相传

同样值得称道的是,这台音乐会吴颂今担任了艺术总监,在音乐会开场前接受记者采访和结束后与观众交流时,他不遗余力地向大家介绍,这台音乐会由自己携手活跃在京沪乐坛的青年作曲才俊郑阳、徐可、孙小松、王浩宇、张书皓、李子傲六人共同创作。上海之春历来以扶持“新人新作”为宗旨,今年78岁高龄的吴颂今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为老百姓创作”的音乐理念薪火相传。

指挥张诚杰也认为,这台音乐会从题材到主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他说:“音乐会有很多中国的民歌戏曲元素,我此前是学作曲的,后来才转型做的指挥,所以我完全了解民歌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现在颂今老师通过交响乐的形式,将祖国东西南北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了描写,我本人是温故而知新,对演奏家和观众来说,更是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毕业后一直在创作通俗歌曲,但作为上音作曲系的学生,我总觉得没有交响乐作品,就有些‘对不起’师门,所以这台音乐会,也同样是我向母校和师长的一次汇报。”吴颂今谦虚地说,自己担心长久不写交响乐作品,技法生疏,所以“除了再次系统复习交响乐创作的理论,也邀请了这些优秀的青年作曲家共同创作”。

他透露,在创作过程中,他一直在和这些青年作曲家进行着密切的沟通,“包括整个的结构要设多少乐章,每个乐章选什么曲子,这个曲子要怎么把它从歌曲变成交响乐,以及它的段落布局、配器和声的手法,方方面面都跟他们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所以对我来说这台音乐会的创作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重新学习和实践的过程。”

青年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青年教师徐可参与了此次“江南音画”的创作,他感慨地说:“我虽然参加过不下十届上海之春,但这次创作我依然非常兴奋,我负责江南音画,但江南各地方言不同,其实音乐风格也都会有区别,我们就会一起考虑写作的精准度问题。我是80后,颂今老师今年已经78岁了,这一次的合作,可以算是两三代人在一起集中探讨了几代人对创作、对生活、对文化的理解,所以最终呈现出了这样一场独特的交响音乐会。”

青年作曲家张书皓还是中央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他表示,作为前辈,“亲切又可爱”的吴颂今老师对年轻人有很大的支持:“在沟通的过程中,他给予了我们很多鼓励,而在改编和创作时,他也非常尊重我们年轻人的想法,同时也会给很多建议,让我们试试是否可行。最重要的是,他不给创作设限,创作理念非常与时俱进,一些前卫的尝试他都能接受。”

最终他们的努力,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4月10日的音乐会结束后,音乐厅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有观众表示:“这台音乐会,很多曲目都是陪伴我们成长的熟悉旋律,但又在其中听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高级的技法,相当恢宏磅礴,可以说是雅俗共赏,我感觉非常亲切,非常喜欢。”

据悉,《中国音画》在登台上海之春之前,也已入选“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八届中国交响音乐季”年度原创新作品,去年在北京首演时,同样赢得业内专家与媒体、听众好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