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工艺大师|李素芳:练就敏锐的耳朵,方能制得好琴
2024-04-12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施剑平/图、视频

在“筝界”,人们都知道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的古筝质量总监李素芳有一个“特异功能”,那就是她的耳朵有非凡的辨音能力。她曾在全国古筝制作大赛上仅凭声音,就能依次说出企业参赛琴的制作师,甚至能听出其参赛琴的产地是苏州还是北京。这种令人吃惊的能力,使得她把关过的琴,奏出的声音都很美。而这一切除了所谓天赋之外,也都源自于她的师父、中国“古筝之父”徐振高数十年如一日的严格培养。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最近走进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候选者李素芳的世界。

对技艺精益求精

“高抬贵手”的事绝不会发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上午九点半赶到位于浦东大团镇的古筝车间时,李素芳已经在那里工作了两个小时。这位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古筝质量总监,正就一架“敦煌牌”古筝的发音和徒弟们反复探讨。

“这声音不稳定啊,有双音出来了。”李素芳拨了一根琴弦不由地皱起了眉头。她断定是支撑琴弦的“琴码”出现了问题。手工打磨的“琴码”立于有弧度的面板之上,要做到严丝合缝是极难的,而如果有嫌隙,那就会影响琴弦的发音。

李素芳要求徒弟在特制工具上将“琴码”底部细细打磨,当然这是一件极考验工匠技艺和耐心的事情。但是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李素芳是不会让这架古筝出厂的。在这个车间里,所有人都领教过李素芳的“严苛”。想让她在乐器制作上高抬贵手,放弃原则,那是绝无可能的。

“如果师父徐振高还在世,看到这样的场景会说什么呢?”李素芳有时也会这样设想。那一定会比自己更为严格吧?他的精益求精,以及火爆的脾气都是很有名的,有时光火起来,把人训哭也都时有发生。随着老先生年龄渐长,火气也渐渐退去,变得和蔼起来。不过李素芳发自内心地感谢师父,没有老人家当年的严格以待,便不会有她的今天。

李素芳的长辈中没有人是做琴的。1972年,15岁的她入读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工业中学,在那里开始接触各种民族乐器。她擅长弹琵琶,而她的一位好友擅长古筝,所以她对古筝也不陌生。1975年正式入厂后,李素芳先后在锯料组、雕刻组和京胡组工作。而加入“古筝之父”徐振高的古筝组,则是领导的指派。

李素芳还记得,由于对业务不很熟悉,师父开始对她还不太满意。但是经过多年传授之后,师父觉得她是一个可造之材,她也成为了徐老唯一的一个女徒弟。

师父的大胆改良

奠定了今日古筝的形制

师父徐振高生于1932年,做二胡拉弦出身。而他的古筝师父正是大同乐会的重要成员缪金林。前身为琴瑟乐社的大同乐会是上海当时著名的民乐演出和民族乐器制作机构,创建于1920年。大同乐会制作的乐器从来都是讲究洋为中用,守正创新的。李素芳觉得,师父徐振高一辈子创新不止,也应该与大同乐会的这个传统有很大关系。

在李素芳看来,徐振高之所以被尊为“古筝之父”,是因为他确实对古筝的制作进行了诸多重要的改革。他的一些做法,甚至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今日古筝的面貌。比如古筝外观。过去的古筝花板被漆为黑色,琴师夹着古筝走在路上,都会被人讥为夹了一副“棺材”。要让古筝美观起来,徐振高就从花板开始,尝试对古筝外观进行装饰,包括镂空扦雕和绘画。他从老城厢人家窗花形制获得灵感,在古筝上开创了《双鹤朝阳》等装饰图案,这已成为筝界的经典,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这仅仅是外观的创新。李素芳认为,师父更厉害的还是在于改变了古筝的形制。古筝出现到现在已经2500多年了,其“岳山”都是一字型的,但是徐振高积极汲取名家专家的意见,通过不断的实践,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把“岳山”改成了S型。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改变了古筝21根琴弦的长度,使得演奏起来琴弦更具有张力。同样,为了增强琴弦张力,徐振高也开创性地将过去同样高度的21只“琴码”改为三只一组,进行等差高度排列。

其实所谓“筝界”,和其他行业一样,想做任何突破都是必须承压的。所以李素芳现在想想,当年师父这个团队对古筝的形制进行如此大刀阔斧的改良,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啊!当然,那时的“筝界”也显示了改革与包容之心,人们对合理优质的改良采取了接纳的态度。

“严苛”不是贬义词

而是非遗传人的本分

现在回头来看,能够受到作为“古筝之父”的严格培养,李素芳感到十分幸福。2019年徐振高与世长辞,但是师父的教诲,却一直萦绕在李素芳心头,让她时时不敢忘却,并且循迹而行。

正是受了师父的影响,李素芳在古筝制作技艺方面也做过很多重要的创新。当然,她最厉害的还是在古筝调律方面的尝试。在李素芳看来,一个古筝制作工匠除了要有高超的制作技艺之外,还要练就一副对声音极度敏锐的耳朵,这样才能制作出能奏出绝美之音的古筝。

李素芳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每个制琴师都有自己的习惯,所以他们做出来的琴都带着自己的个性,发音也各有不同。李素芳辨音之厉害,在业内是出了名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在一次全国性的古筝制作大赛上,隔着幕布坐在台下的李素芳,竟准确地说出企业参赛琴的制琴师,无一差错。“李素芳的耳朵该上保险!”很多人都这么说。李素芳却认为,辨音能力是一个优秀制琴师的基本素养,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辨音能力,这也是制琴师的使命所在。

“严师”李素芳目前拥有十余位徒弟,他们均为古筝制作或调律方面的骨干。在李素芳眼里,“严苛”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作为一位非遗传承人的本分。起码她的师父对弟子就是“严格得不得了”,而这样培养的效果,现在看来很不错。李素芳告诉记者,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民族乐器制作的一个传统。对于传承,她并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循规蹈矩,而应该保持自己的个性,在各自的创新中推动传统技艺的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