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有一种同袍叫“华服”
2024-04-12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文 记者 施剑平/视频 施剑平、张璐/剪辑

最近,上海正在举办“中国华服周”,开始了整整持续一周的华服狂欢。

从春晚《年锦》跨越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服饰,到地铁站、商场里、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华服年轻人,可以预见的是,中式美学在日常生活场景中逐渐蔓延。

数据是最能说话的。山东曹县是我国汉服产销的重要基地之一,其主打产品——马面裙为主的龙年拜年服,销售额已突破3亿元大关。各大电商平台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自今年1月起,汉服的搜索量急剧攀升,特别是在汉服众多品类中,马面裙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最受欢迎的款式,众多热销单品的销售额更是轻松突破百万元。

围炉煮茶、国风摄影、新中式穿搭……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场景,在中式美学的加持下,却神奇地汇聚成年轻人竞相追逐的新风尚。它们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年轻人对美的独特追求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在这些潮流中,年轻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式美学的独特魅力,更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

有一个小众的“知识点”:汉服爱好者对彼此的称呼很有意思——“同袍”。“同袍”一词出自《诗经》秦风里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原指同穿一件战袍的战友,象征着共同战斗、同甘共苦的深厚情谊。借用这一称呼不仅是对共同兴趣爱好的认同,更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它强调了一种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使得汉服爱好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文化共同体,共同守护着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上海,有着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庞大青年群体。这里有68所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近80万。各大高校有丰富的校园社团资源,在汉服、国学、书法、民乐等领域均有所涉猎。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中国华服周”活动,我们看到各大高校的品牌社团、优势项目串珠成链,逐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覆盖面、传播度、影响力。

另一方面,上海有着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上海交相辉映,是上海的文化名片。“中国华服周”国风集市的举办场地正是世博源。十四年前的世博会,世界各地每个前来参会的城市都带来了各自的城市理念,让上海得到了极佳的滋养。如今,在“中国华服周”歌舞升平、人头攒动中,我们既能够与悠久、深厚的传统亲切相认,又能感受到现代、活力、开放、多元的理念与梦想。

中华文明绵延千年,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伴随着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日益深刻。或许,未来的“国风穿搭”、“华服”种类将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单一的样本。相反,它将成为一种源自个人审美倾向和文化自信的自主选择。我们期待年轻人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专属的青春风貌,挥袖所至处,皆为国风。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文 记者 施剑平/视频 施剑平、张璐/剪辑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