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人剧《低音大提琴》首演,笑中细说人生如逆旅
2024-04-13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4月12日晚,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展演剧目,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后浪新潮演出季单人剧《低音大提琴》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戏剧沙龙迎来首演。观众们纷纷走进剧场,感受这部“一个人、一把琴”的单人剧魅力。该剧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德国编剧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创作,本轮演出由导演杨溢执导,沈力担任舞美设计,演员王耀庆主演,该剧将上演至5月5日。

  // 舞台上“自我重建” //  

《低音大提琴》的故事主线从大提琴手展开,男主角他在自己独特的“防空洞”里寻求一方心灵的净土,无论是否能成功,这就是聚斯金德努力刻画的现代社会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导演杨溢表示:“这个故事太具有普遍性,尽管剧本源于国外,却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里找到类似的故事。就算时隔多年回看这部戏,它里面探讨了许多社会性的事情——一些不会过时的问题,所以不管过了多久再拿出来品位都还是很经典。”

为了让这个作品在舞台上更容易被大家所喜爱,主创团队在忠于原剧本所传达的信息外,还巧妙地融入了一系列精心设计过的生活元素,这些“接地气”的小设计既丰富了剧情的层次,又能够令观众更好地理解这位低音提琴手——他视陪伴自己大半辈子的低音提琴为朋友、情人,又是冤家宿敌。尽管他在心中将低音提琴视为乐团中的天之骄子,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把琴和他的演奏者永远都在被忽视,被埋没在其他乐器的光辉之下,从未获得过真正的关注。

当谈起单人剧中的戏剧冲突,王耀庆表示:“戏剧冲突并非仅局限于舞台之上,就像在这部剧中,大家会看到一个平凡人好像被困在一个地方,这个困境是我们心理造成的?还是由于其他的原因?我们期待观众能够体会到,这种冲突并非源于外部困境,而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挣扎与选择。”2003年版的《低音大提琴》是由年仅20出头的杨溢导演主演,他和即将迎来50岁的王耀庆展现了戏剧中不同年龄段演员的表演魅力。王耀庆不愿意下结论,究竟哪个年龄段的演员更贴近主人公的内心。他认为优秀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推敲,也能在不同年龄段演员的演绎中拥有各自独特的韵味,“对于我来说,表演永远是当下的最优解,这也是我想跟大家说的,每一天都是你最好的一天。”

这场单人剧没有眼花缭乱的灯光,没有激烈的肢体冲突,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个低音提琴手的自言自语和一把默默聆听和忍受的低音提琴。剧中的乐手,与自己终日相伴的大提琴之间,也不乏精彩的“对手戏”。虽然低音提琴不会说话,但主演王耀庆凭借细致传神的肢体语言,张弛有度的台词功力,酿造出时而深沉内敛,时而富有激情的情感起伏,围绕着它展开一连串有关回忆、思索和遐想,将这把原本静默不语的乐器,塑造成一位心照不宣的“最佳配角”。

  // 独具创新的舞台美学 //  

此次《低音大提琴》全新舞美设计由沈力打造,他用木质栅栏结构做弧形墙壁,把整个房间做成了低音提琴的切面,一根支撑柱横亘在演区中部——如果你用一根内窥镜深入真实的低音提琴琴身,就会发现这个设计完全来自真实的琴厢结构,这是沈力与导演杨溢共同埋下的彩蛋。该剧采用的舞台表现形式是在小剧场,所以也为这部戏带来了更多的直观感。当演员在舞台上真情倾诉,观众们就像他的老朋友们。舞台整体写实、有序,也同样增加了观众的心理认同感,拉近了观演距离。

当然,这把低音提琴只是一个载体,王耀庆说:“在这个剧本中,说的是一个低音提琴手,一个乐手的故事。但是他关心的事情,他所能够理解的世界,其实跟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强调大家都可以来这个故事里找到你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把琴可以是任何的东西,比如摄影师的摄影机、编辑记者的那台电脑等等都和这把琴一样,承载着每一个人背后的故事。”

通过独白与这个舞台,男主角与自己幻想进行着交流,也与观众对话。对话普通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纠结,我们或许也与剧中濒临崩溃的艺术家一样,都试图对抗过这个世界,哪怕归于平庸,但为了心中的“高音”梦想,生活还在继续。这是属于每个人的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