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千年古音在当代焕发新生
2024-04-16 文教

青年报记者 陈宏

“非遗”的传承一直是挑战当下人类的课题。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上海音乐厅“数字缪斯—2024音乐科技融创节”,近日再度来“解题”:来自泉州的“点水南乐”乐队,受邀在这个音乐节的“乐无穷”展演板块中,以创新的数字呈现手法诠释泉州南音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音乐“活化石”遭遇时间挑战

泉州南音是中国明清时期留存至今的珍贵音乐文化遗产,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世界上最缓慢的音乐之一,其独特的节奏、曲调和器乐演奏给人以深邃旷远之感。它融合了音乐、曲艺、杂技、戏剧等各种艺术元素,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底蕴,堪称福建文化宝库中的明珠。

南音脉络可上溯至唐代“音儿”“岘人戏”。宋代受当时盛行的府城曲、福州平民调的影响,逐步形成固定曲调。明清时期,吸收了南方妙曲和三棰子、采茶戏、邵武戏等地方戏曲艺种的曲牌和表演手法,使南音内涵更加丰富,发展出许多流派。其以一支乐队伴奏男女老少演员唱念做打的各种曲目为特色。伴奏重锣鼓,以大锣小锣、器锣为主,声腔高亢激越,节奏强劲有力,唱词流利顺口。曲牌形式有唱曲、念白、做旦角、打腔等,既有追求艺术审美的“曲艺”,也有寓教于乐的“说唱”,包罗万象。

点水南乐发起人、制作人R2(蔡凯东)透露,自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泉州音乐人,从小南音就在他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泉州城市建设的加速,千年南音逐渐在时代新兴产物涌入的过程中淡出人们的视野。”

于是,他和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想通过新的方式,让传统南音在当代焕发新生。因此,一支发源于福建泉州,拥有独立创作、编曲、混音的南音团体——“点水南乐”乐队——诞生了。这支由主唱郑明明和制作人R2组成的创作团队,除了由演奏家沈艺捷和张容盼演奏的洞箫和打击乐,还融合了三弦、二弦、爵士鼓、贝斯和合成器等。他们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数字艺术巧妙结合,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主唱郑明明说:“第一次在上海开大团队南音专场,希望能将我理解的南音传递给大家。”

如何用数字技术展示千年“非遗”?

如果说南音是音乐的活化石,那当代数字技术就是它重生的温床。怎么做?乐队成员们运用编曲、录音、混音等数字手段,实现了对传统南音的“再创造”,不仅在声音的表现上更富有层次和深度,而且在创作和演奏过程中也融入了数字技术的便捷和创新。

制作人R2深知古乐青睐现代科技的渴求:“最古老的音乐,就是最需要现代技术辅助的音乐”。乐队主唱郑明明也坦言,现代音乐科技让南音得以走出小众圈层,在更广阔的空间传播。

这次在上海的音乐会,呈现了十余首全新演绎的南音代表作,包含南音四大名曲中的《梅花操》和《走马》,节选自现存唯一一套倍思管大谱《阳关曲》中的《西出阳关》。此外,还有《风打梨》《非是阮》《鱼沉雁杳》《直入花园》等曲目。作品将如“起指煞谱”“慢捻指起曲”“横抱曲项凤头琵琶”“一尺八寸V型吹口箫”“南音工乂谱唱”“古泉州方言文白读”“上四管乐器”“下四管打击乐器”一类的南音底蕴通过现场奏唱、讲述、互动三者合一的方式,在数字科技的辅助下呈现。因此这不仅是演奏舞台,更是一场融合视听多元体验的艺术展现。

不过,古音的魅力在于“古”,编曲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平衡传统与创新,也是乐队一直在研究的内容。他们决心在创新中不改变任何音符,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唱词、旋律、演奏法、节奏、速度、调性”等传统因素,将现代音乐编曲、录音、扩声等技术手段巧妙融入,赋予南音全新的听觉体验,听感变得更有层次与丰满,又存住了南音的传统韵味和所想表达的情感。

“我们本着对传统极度敬畏的态度,努力在古人留下的音乐架构内创作。”制作人R2说,“这正是平衡传统与创新的不二法门。”

甚至,连演出的形式都相当尊重传统——传统南音人站在舞台中心,现代乐手则谦逊地在两侧伴奏。

上海音乐厅方面表示,这样的演出旨在支持音乐家探索音乐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推动数字音乐作品的创作与发展、为原创优秀的音乐作品搭建国际展示平台,也共创未来音乐演艺新形态。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