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科技融合,让传统文化“破圈”,传承中华文脉,青年义不容辞
如今,青年从传统文化的观看者变成参与者、传播者、传承者。 青年报资料图记者 吴恺 摄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春朝迎盛典,相聚舞蹁跹。4月11日至4月14日,2024年“中国华服周·沪上繁花”系列活动在上海举行。
作为重要研讨活动之一,4月13日,“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座谈会在上海举行,座谈会邀请到全国各地专家、学者、青年代表交流研讨,为青年如何传承中华文脉献计献策。
集社会力量
让文脉传承润物细无声
中华文明是何时形成的?是否确实有五千年历史?文明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并表示良渚古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良渚有发达的稻作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社会生产分工精细,琢玉等高端手工业十分专业化。良渚古城有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630万平方米的外城,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址。同时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具有强制性公共权力的区域性政体——国家。”王巍表示,这都说明良渚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他们还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
王巍参加了教材编写,将良渚文化等加入教材,希望青少年了解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青少年如何传承中华文脉?个人的力量有限,王巍建议,希望有各种形式来宣传中华文化,华服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宣传不能是口号式的,一定要润物细无声,化为一系列活动,让青少年愿意接受。”
深圳技术大学服装技术学院执行院长王亚蓉从湖北马山楚墓出土的凤鸟花卉纹锦袍、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汉代织锦等,讲述了中华传统服饰的流变。在她看来,传统文化价值可观,面对世界要表现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传统服饰是一个好窗口,“传播衣食住行,‘衣’排第一位,研究新中装等服饰文化,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多作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顾红亮从古今、中西、体用三方面谈了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体现。青年在传承中华文脉方面大有可为。顾红亮建议推动组织育人做好中华文脉传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团员教育,设计开发一批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团课,全面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加强相关社团的组建和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相关主题的社团活动,在中华文脉传承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他也建议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青年用数字赋能中华文脉的传承,积极参与数字化教学、研究和传播工作,引领青年投身文化类的创新应用,实现创新驱动文化传承数字化转型。
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教授梁永安聚焦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发展。他表示,经历时代变革后,如今的青年是最有创造性的一代,身上的文化因子极其丰富,如何释放和表达,该选择什么生活方式和生活价值,需要全社会关注。
如何创造好环境和好机制让青年释放能量、实现价值?梁永安表示,中华文脉落在每名青年身上,他们可以通过自我学习、通过每个个体奋斗坚持自己。中华文脉也在土地中、生活里、草叶上,需要为青年创造条件,融入生活,和千万民众一起发展。
触青年内心
让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千年敦煌、共同守护。”敦煌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小刚在座谈会上表示,敦煌有精美的石窟彩塑,多样的洞窟形制,还有丰富的壁画内容,要让敦煌走向青年,让青年走进敦煌,就要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敦煌文化弘扬内容,也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的时代价值,为传承弘扬中华文脉提供理论支撑。“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数字敦煌的打造,让敦煌文化走出洞窟‘活起来。’”
一直从事三星堆遗址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余健是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在他看来,新时代青年“文博热”的背后与文化自信的提升、丰富的文化资源、社交媒体的兴起等有关,“就如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建成开放,展出大量古蜀文明珍贵文物,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要带领青年做好“青春传承中华文脉”,他建议,可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为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以研学旅行、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节日庆祝等来推广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在志愿服务、学术研讨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花了三年时间,纪录片制作人干超带着团队完成了纪录片《何以中国》,在全网取得巨大成功。他做过调研,观看纪录片的观众中,15-45岁青年占比达70%。拍摄时他们去了全国230多个挖掘现场、考古遗址、博物馆等,前往全国十多所中学进行交流,他们发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和历史认知超乎他们的想象,“对如今青年来说,反映优秀文明史的作品是刚需,在打开国际视野后更认同这片土地,年轻用户会选择原创、高品质的深刻内容,文艺创作者更要研究青年想要什么,去填补传统文化传播链中的缺环,透物见人。”
他很乐意继续产出严肃作品,也希望更多青年从传统文化的观看者变成参与者、传播者、传承者,“我们要做到内涵真实,触动青年内心,让青年感受到他们与历史是根脉相连的。”
助传承创新
让优秀传统文化“破圈”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古籍修复师宋晶结合日常工作,从《永乐大典》“湖”字册修复分享了传统技艺传承中的青年力量。他们用专业知识,进行纸张纤维成分分析、书衣用绢的复原织造、模拟染色等。在她看来,青年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扬古籍修复技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在学习中进步、在传承中创新。
90后何楚涵是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也是一名自媒体内容创作者,她分享了《知识人在视频时代的表达与“破圈”》。利用短视频平台,她上传的讲述王勃《滕王阁序》、讲述王维思想的短视频,全网传播量达到了1亿次。短视频平台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让知识有了突破“圈层”的机会,在她看来,这也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平台,让传统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火”起来。
如何在传统中创新一直是国家级非遗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所思考的,他想到了“变”。不变,面塑作品很难让青年产生共鸣,很难代入。而变,又是否有勇气在一脉相承中做出改变,是否会被指责说“变了味道”。后来他在求学时,学习到李可染先生所说的一句话:“面对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最大的功力是指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传统中的精髓和实质,最大的勇气是指有了深厚传统修养后,要敢于突破和创新。这对青年学习和创造有重要的启示。”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