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与新质生产力有何关系?他们在携手实践
2024-04-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新质生产力有何关系?环城林带如何向公园绿地蜕变?今天,作为2024上海(国际)花展系列活动之一,由上海市政总院在徐汇滨江举办的一场“新质对话:SDG与ESG国际背景下城市精细化设计交流论坛”上,记者了解到,上海的城市规划设计者与生态保护建设者,正在携手探索实践。

  城市生物多样性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品质驱动  

生物多样性跟新质生产力有什么关系?这是上海植物园高级工程师张婷提出的一个问题。在她看来,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提升,为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品质驱动,而这是最根本的一个驱动。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的,而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如何吸引人才,那就需要富有魅力的高品质空间来聚集人才,这就是城市品质驱动。城市品质驱动的核心正是城市生物多样性。”张婷表示,今年上海国际花展的主办地之一徐汇滨江恰好是一个最佳实践地——以生态、人文、艺术空间来吸引人才聚集。

位于徐汇的上海植物园今年迎来建园50周年。“我们有24个专类园区和两个温室群,年游客量逾380万人次,平均一天有1万多人次。为了响应国家的战略需求,同时服务上海城市建设的要求,在国家植物园创建过程中,我们就面临着一个新的命题,就是保护和开放之间的矛盾。”张婷说。

上海植物园是城市有机体中重要的生态绿河,位于徐汇滨江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承载空间。“我们现在活植物引种数量约1.05万种,长期致力于珍稀濒危植物的迁地保育,珍稀濒危物种达到了72科153属341种。同时也是很多动物的避难所,近20年的鸟类观测记录显示观察记录了153种鸟类,也是方圆25平方公里鸟类的一个栖息地。”

既要成为国家植物资源收集保存和研发的“诺亚方舟”,同时也要为公众和专业机构提供更多样的功能价值,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心探索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寻求新模式。张婷表示,上植除了做好内部的生态绿核外,也在辐射周边两公顷半径内做好“周边环”,同时走出去与滨江、徐汇融合形成辐射环。“希望能与城市发展共融,让人民与自然共栖。”

“植物园+”就在探索这类实践。上植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的技术实践带进了绿地、学校和社区,如与市政总院共同打造的西岸自然艺术公园项目,就是将原先的华泾公园改造成了一个城市生物多样性展示为特色的公园。

  以生态为基底的精细化设计探索正在实现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郑毓莹介绍了这个改造项目。它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将一个外环林带改造成了城市公园绿地,能更多地满足人的使用需求,而常规的外环林带改造都是更偏向于郊野公园的模式。

从环城林带向公园绿地的“蝶变”,首先被赋予了全新价值身份的转变。“在原来环城林带的基础之上,我们引入了自然学堂的核心价值,同时希望能够承接西岸艺术文化品牌,创造一个自然跟艺术对话的主题公园,建成之后不仅能成为一个身心放松的空间,也可作为一个自然启蒙教育和思考的场所。”

为了增加生态元素,在与上植团队共同进行了生态基底的评估后,设计团队充分结合现状,设立了独立的约4000平方米的保育岛,促进其整个自然生境的恢复,打造生态基地。各种生物多样的生境营造可以在公园内看见,如乔木品种从24种增加到71种,灌木品种增加了约40种,乡土树种从64%增加到70%。同时营造了两栖、林鸟、访花昆虫3类自然生境,还有13座昆虫旅馆。

通过搭建开放共享的多绿道等,公园的活动场景约比以前提升了1.5倍。公园将自然体验、研学教育、儿童娱乐、亲子互动融为一体,打造公园场景的自然教育课堂。“我们希望它是一个场景式的自然教育标杆。”郑毓莹表示。

譬如“知识森林系统”,可以用更有趣的方式传播自然知识。这是一个互动式的知识站点系列,融入鸟类、昆虫、植物三大科普系列,在鸟栖杉林、蜜源果林、林下花境等等生态场景中,进行自然知识科普,一个沉浸式的自然教育空间更为儿童友好。“3月底这些区域已经完成。” 郑毓莹透露。

正如上海市政总院专业总工程师钟律所言:“城市不仅是人类居住的空间,更是文化与自然的交汇点。”今年也恰逢上海市政总院七十周年院庆,本次论坛的举办为城市精细化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桥梁,与2024上海国际花展的绚烂开幕相呼应,城市设计者与生态建设者正携手,共同为上海更美好的环境提供创新实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