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会读书吗?这个馆长教你如何避免“读死书”
2024-04-2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如今,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书的形式愈发多样,阅读方式也不拘于前,如何积极拥抱阅读新潮流?今天,在徐汇“汇论坛”上,几位大咖和公众畅谈如何“阅见未来”,其中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的演讲引人深思。

  //  避免读死书,要通过理智把书读活  //  

为了纪念“人民作家”巴金诞辰120周年,徐家汇书院二楼文脉光盒空间变身“巴金书房”主题阅览区,这是巴金故居“在这里,读巴金”专题阅读空间首次授牌落地。走进主题阅览区,抬眼就能看到玻璃上巴金先生的肖像画。

“汇论坛”上,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娓娓道来巴老的故事。“巴老曾说过,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人来讲,读书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书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他还说读书其实也是很好玩的事,大家可以去‘巴金书房’主题阅览区,那里放了一套巴金译文集,大部分都是巴老很喜欢的书。”

巴老也提出过一个问题:很多人包括家长担心,读书会不会把孩子教坏。“虽然不能说开卷有益是万能的,但是太多的担心没必要。巴老曾说,不会一本书就把人教坏,除非你一辈子就读过这一本书。他说每个人读书是在社会和生活里各取所需,这跟自己的社会经历、受到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连起来。他自己最后开玩笑说‘我活到75岁,读了那么多书也没有中毒死去,我身上有了防毒性和抗毒性’。”周立民介绍说,这是因为人是有理智的,有头脑和判断的,过去有一句话说“你在读书,还是书在读你”,活人读死书会把书读活,一个死书读活人会把人死读。

他希望现在天天捧着手机看各种讯息的年轻人能“听劝”。“为何现在网络新闻经常会有反转,因为现在有大量的信息交汇,当信息堆积如山时,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我们需要对信息进行判断和处理,这就要靠我们的理智。理智怎么形成?跟读书、经历、修养有关。”

  //  拒绝填鸭,学会思考,避免被AI替代  //  

现场,周立民在PPT上播放了几个字“拒绝填鸭”。他分享说,巴老曾写了三篇关于他外孙女的故事,小孩压力很大,只关注考分,没有时间读书。“巴金对外孙女说,‘希望你能陪陪外公,聊聊天,我又知道你没有时间,你完成老师的作业都没有时间。’他认为,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希望孩子能有自己的时间、能有玩的时间。同时他也讲到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像填鸭。他更希望引导和启发孩子,使他们信服,善于开动脑筋,学会自己思考问题,真正懂得什么是伟大的、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好、什么是美。这对今天的年轻人也很有教育意义。

周立民介绍说,前天参观浦东的一所学校,学校有两个机器人,一个下象棋、一个下围棋,小朋友可与他们对弈,但从未赢过机器人。“现在很多人工智能很容易就会超过我们。我们的孩子一年读10本书,哪怕读500本书,AI机器人一分钟就可以‘读’完,而且可以随便检索。”

“巴老这代作家,通过他们的教训,反复告诉我们要学会自己思考。如果读书不能学会自己思考,这个书算是白读了。现在连AI都有部分思考功能。”周立民表示,读书可以追求数量,这可能代表着阅读的广博性。但有时也不一定追求数量,如果没有思考、未经咀嚼和消化地读书是缺乏意义的。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一句,不要辜负读过的书,也不要辜负我们受过的教育。”周立民介绍说,巴金先生晚年一直在追求言行一致。他说一个人的幸福和安乐不是幸福和安乐,只有整个社会都幸福了,万人的安乐,我们才能真正感到幸福和欢乐,这一点也影响巴老一生,他不仅写书,还把获得的稿费源源不断地捐助社会,用的还不是自己的真名。“他说,我的身体烧成了灰,我希望我的爱在人间,不要消失。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不一样,但是可以尽自己的一点力量,给周围的社会添一点温暖和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