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社会大美育,上交为孩子打造“馄饨皮星舞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作为古典乐迷熟悉的上海交响乐团,并不仅仅是乐迷的天下。4月27日,25名孩子登上了乐团特意为他们打造的“馄饨皮星舞台”,用小提琴、钢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等各式各样的乐器奏响属于自己的乐章。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获悉,这是乐团为学习乐器的孩子们打造的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初舞台”,以展示自己、积累舞台经验。
乐团团长周平说:“在‘馄饨皮星舞台’,孩子们可以找到一个自由的舞台,还能与同龄伙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鼓励他们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激发对艺术乃至整个世界的探索,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燃起他们眼中的‘星光’。”
※ 有目标学琴更积极了 ※
据了解,这个舞台4至16岁的孩子都可以参加,不限乐器种类,也不限专业等级。27日的这场音乐会,孩子们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5岁,有音还拉不准但自信满满的萌娃,也有内敛腼腆却技惊四座的小演奏家,在“馄饨皮星舞台”,他们都能赢得最热烈的掌声。
8岁的沈嘉妮去年就报名了“星舞台”,但因竞争激烈遗憾落选。这一次她终于能首次亮相,爸爸沈春华说,因为有了“星舞台”的小目标,女儿学琴更积极了,一周两次的钢琴课雷打不动,还每天坚持练琴半小时。
伏优和董夏是一对兄妹,哥哥拉小提琴,妹妹弹钢琴。9岁的妹妹率先登上了第三期“星舞台”,11岁的哥哥也紧随其后,在第四期“星舞台”亮相。兄妹俩的爸爸伏斌说,虽然在“星舞台”只有几分钟的表演时间,但孩子们做了充分的准备。
从报名,挑选曲目,在老师的帮助下抠细节,到上传表演视频,通过筛选,最后站上舞台,每一个环节,都让孩子们成长。“他们逐渐克服紧张和压力,提升自己的表现力,还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激发了练琴的兴趣和动力。”伏斌说。
“馄饨皮星舞台”已进行到第六期,孩子们身上的变化让周平感到惊喜。许多孩子走台时看上去还很紧张,但正式演出时就找到自信,除了表演,还尝试与在场观众分享自己对于乐曲的感悟。“这种转变是我们所期待的,还有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参加完‘星舞台’,还主动要参加上海交响乐团其他各项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她透露。
※ 用美育为城市赋能 ※
除了“星舞台”,8岁的沈嘉妮还曾参加过上海交响乐团的“青少年职业体验”,在音乐会前为观众检票。而伏优和董夏兄妹则体验过“音乐地图课堂”,在职业音乐家的指导下感受不同乐器的魅力。“上海交响乐团教育中心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教育项目,有课堂教学、实践体验、参观展览、艺术活动,可以满足孩子们方方面面的兴趣和需求。”伏斌说。
上海交响乐团是全国首个建立教育中心的职业乐团,多年来致力于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国际化的美育艺术拓展体系,在反复的实践和打磨中,逐步推出了一系列覆盖全年龄段、适应不同人群需求的艺术教育项目。其中,有的注重普及欣赏,比如MAP进校园、进社区;有的注重互动体验,比如“音乐地图课堂”;还搭建了让孩子亲身参与其中、一起创造的舞台,比如“馄饨皮星舞台”、MISA学生节日乐团等。
去年,上海交响乐团推出了“全城交响”的一系列活动,已经打卡了好几个城市地标,让音乐走进城市的大街小巷、使市民朋友转角便能遇到古典音乐。今年夏天,“馄饨皮星舞台”中脱颖而出的小演奏家们,也将加入上海夏季音乐节“全城交响”这个更广阔的舞台。
在带着孩子参加“星舞台”的过程中,沈春华意识到,不只是孩子,成年人也需要优质的艺术教育,他也希望能参与其中。他说:“我觉得,好的艺术教育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因为艺术修养是一种终身学习,可以促进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周平说:“145岁的上海交响乐团,孕育成长于上海这座城市,与它共历风雨、同沐阳光,在这座城市的哺育下,上海交响乐团已逐步成长为一个汇聚全球顶尖演奏家、最能代表中国音乐诠释能力的世界级乐团。在深化实施‘社会大美育计划’的今天,上交期望能够将自己的专业艺术资源反哺给这座养育了我们的城市,把交响乐带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让社会大众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艺术资源,用美育为城市赋能,这是上海交响乐团的社会责任所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