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原创红色话剧《青年张闻天》共赴一场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谈
2024-04-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日前,由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表演系、舞台美术系联合制作的原创话剧《青年张闻天》,在端钧剧场上演。

这场演出特殊之处在于,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灯光、服装化妆等主创人员绝大多数都是95后甚至是00后,是一支年轻的师生创作团队。舞台上的青年演员挥洒汗水、情真意切,舞台下年轻的95后、00后观众热泪盈眶、激情满怀。他们借百年前的新青年对话中国的当代青年,启迪“青春何谓”“青年何为”。


  跨越百年的青春共鸣  

“无论何时,年轻人的迷茫与试错有共通之处。”


“我将把那一点光明拿来,高举在无穷的黑暗中间。”“使自己变作光明,照澈这黑暗如漆的世界!”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台词,出自张闻天的小说《飘零的黄叶》。剧中借由他的声音,喊出了千千万万热血青年的心声,也让演出现场的观众为之动容。

该剧选取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出生于上海浦东的张闻天同志青年时代的生活,讲述其逐步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过程。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以诗意思维和写意笔法,将角色设置于流动自由的时空语境中,将矛盾着墨于主人公身处“觉醒年代”新旧观念更迭中的思考、辨析、试错与求索,展示了青年张闻天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君子品格的养成,而正是这些品格决定了他日后在遵义会议上作出了正确而重要的抉择。 

对生活在安稳年代的青年演员们来说,想要演好这些角色并非易事。饰演张闻天的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李之浩,他仔细阅读分析了张闻天诸多文学作品和人物传记,进行了一次次思想洗礼与人格陶铸。在他眼里,张闻天仿佛是一位为了人类幸福的最高信仰,不断逐日的夸父。“在扮演张闻天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只关注革命斗争的人,而是展现了他更为朴实的一面——诚如他的那句名言所示‘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希望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这就是他的初心使命。”他说道。

在谈到沈泽民这一角色时,00后表演系大二学生李宇凡坦言,他原本期待一个有着复杂情节的故事,拿到剧本后发现它表面上没有太激烈的戏剧冲突,戏剧张力多在人物内心。作为一名初学表演的学生,表演起来难度很大。但在多次聆听讲座、导演说戏、翻阅资料之后,心中也逐渐有了数。“一定要从剧本规定情境出发,尽我所能还原人物原貌,让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青年形象树立起来”。

饰演歌者的00后大二学生刘奕来自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处在变动之中。张闻天时时对自己的人生动线有着深刻的思考,不肤浅,不浮躁。当发现时下所处轨道不能通向自己想要到达的彼岸时,会毫不犹豫地奔徙。他年轻时的探索与选择与现代年轻人的迷茫与试错有共通之处。”刘奕表示,从张闻天身上,她获得了勇于尝试不同道路的鼓励和勇气。


  高校戏剧成为思想锤炼升华的课堂  

“红剧也可以让人坐得住。”


随着剧情推进不断迁移,极简主义的舞台代表了风云变幻莫测,大量的对称性构图,让青春与革命叙事具有仪式感和崇高感,演员大量的正面表演,让声音可以穿透历史直抵当代青年人。灯光穿过舞台照亮观众席,让当代青年在光芒中看见自己。音乐时而深沉时而激昂,鼓舞着青年观众胸中的力量与前行的勇气。

编剧黄锐烁是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博士生。他介绍,剧本以张闻天的“三去三回”作为主要框架,他东到日本,西至美国,北赴苏联,无不是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面对这个戏剧性事件较少的革命题材,编剧量体裁衣,大胆创新,不以情节取胜,而更着眼于以“诗剧”的标准筛选素材,编排事件,形塑人物,使该剧成为充满青春气息的红色成长史诗。汲取交响诗剧和肃剧的技法,交替运用咏叹与宣叙两种语调风格,平衡理性思辨和情感共鸣。歌队丰富灵动地塑造着觉醒时代的青春群像,更是张闻天内心世界的外化和时代风潮的象征。

导演孙晓星同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博士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中国话剧史上曾有无数优秀的红色戏剧以其题材的现实性和思想的进步性振奋人心、引领人心,唤醒国人觉悟,凝聚民族团结。因此,在新时代排演红色戏剧,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紧密相连。如今,年轻人对红色戏剧往往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其说教味道过重,舞台样式陈旧。“所以我想排演一出给年轻人看的红色戏剧,让主旋律作品也可以充满青春气息,变得好看、耐看,从而达到使党史教育通过戏剧舞台真正感染当下的年轻人。”“年轻的观众其实非常挑剔,我相信这部作品会让他们知道,红剧也可以让人坐得住。”孙晓星说,“张闻天的困扰和苦恼与现在的年轻人有许多共鸣之处,而最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对我们当下具有重要的启发——伟人也是从年轻人逐步成长起来的。”

该剧的上演吸引了来自张闻天母校河海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的师生,以及来自沪上各大高校的青年学子。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生是看到抖音、小红书上的评论慕名而来。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宁教授称该剧“以高超的艺术感染力‘狠狠撞击’了这批‘00后’的心灵”。同济大学郭力宁同学说,“‘年轻人爱看的红戏’——《青年张闻天》做到了。震撼的光影效果从开场就引人注目,现代化的配乐和音效加之紧凑的剧情,青年张闻天的形象在舞台上被演活了”。河海大学李亚琳同学则表示“《青年张闻天》是一部令人深思和感动的话剧,它创新性地将思政教育与话剧形式相结合,让观众沉浸其中,跟着紧张、担忧、流泪,并最终深刻感悟到老一辈革命家的无私无畏”。演出彰显了上海的红色血脉与力量之源,被作为上海用好红色资源、繁荣文艺创作的案例登上了4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高校戏剧的每一次排演,都能成为大学生们思想锤炼升华的课堂。戏剧文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该剧制作人陈莹介绍,自2023年12月底建组以来,师生在共创原创话剧《青年张闻天》的过程中,不但体悟人物角色的精神内涵,亦得到思想境界与认识水平的提升。“学生编、学生导、学生演、学生看,这样的全方位参与对于他们而言,是极具价值的自我教育体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