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善意一小步,却是暖意一大步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你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独立出行的经历吗? 第一次独自坐高铁的小男孩,一路上都在向邻座的男大学生问问题:高铁和地铁的区别、高铁哪一侧开门、高原反应是什么?……大学生全程耐心回答,更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11岁时的影子,“他的问题也是当年我想问的问题,像在和当年的自己对话”。
人们在释放善意的同时,又被善意温暖着。这条视频深深触动了无数人,有一个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想起我13岁一个人坐火车去河北找我爸妈,没有手机,我姨送我上火车时还哭,我瘦瘦小小一个人,遇到一个大哥,他那时应该28岁左右吧,一路照顾我到下车,真的很感谢。”
在生活中,不少大学生会自称“i人”或“社恐”,也会对陌生人“已读乱回”,突出一个“出门在外身份是自己给的”。但面对他人需要帮助的情况时,他们总是最靠得住的一群人。此前春运,“当高铁座位旁是个大学生时”这一话题成为热搜,有人看见旁边座位老大爷“笔挺挺”坐了小半程,主动询问并帮忙调整好靠背舒适度;遇到好奇或者害怕的“小孩哥”“小孩姐”们,邻座的大学生当起了临时“德华”,提供暖心陪伴……这些爱与热,这份光与暖——调和着孤单旅途的色调,也散发着中国青年骨子里的温和善良。
每个人的年龄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自然会带来信息鸿沟,但这道鸿沟可以由善意来填补。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个年轻的视频博主“打工仔小张”发布了很多“保姆级教程”:如何坐高铁、如何去电影院买票看电影、如何坐地铁并换乘。那些平实而细致的嘱咐,如同父母在出门前的温暖叮咛,既接地气又充满了人心的温暖,帮助了很多人。来到陌生的环境,运用不熟悉的工具,忐忑不安是正常的,更别提刚刚迈出独立成长第一步的孩子,抑或难以跟上技术更迭的老年人。此时,也最能凸显人们对“善意”的渴望。
跨越背景的共鸣与理解,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与难得。将心比心、以己度人,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这样愿意为他人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好心人。这种以温良之心去共情他人的态度,正是国人深厚情感与人文关怀的体现——“我理解,因为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列车还未到站,教育却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闭环。11岁正是充满好奇、求知欲强的年龄,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学生没有敷衍小学生,而是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教育的意义在于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而这位升级为“小导师”的大学生说:“当年的我也是这样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爱的传递。
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一个小小的暖心举动,都可能对他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帮个小忙,心情好了,距离近了,心也近了。舒适的旅途让人们笑脸盈盈,和谐的氛围让大家幸福满满,期待我们每个人的旅途都多一些暖意。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