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沉默癌症”,身怀六甲的肿瘤患者用亲身经历打破“癌症魔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卵巢癌,是一种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其发病隐匿,疾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一经发现常已进展至中晚期,故被称为“沉默癌症”。在日常临床诊治中,由于卵巢癌复发率较高,且复发后化疗疗效降低,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为提高肿瘤防治理念和意识,普及卵巢癌等妇科肿瘤自查方法和诊疗手段,5月8日是第12个世界卵巢癌日,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国妇婴”)在奉贤院区开展了“世界卵巢癌专题公益活动”,邀请了来自妇瘤科、妇科、营养科、护理等领域专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从疾病的诊断、防治、预后护理等方面进行了详尽地介绍和科普。
7年前,时年26岁的朱女士,原本在江苏拥有稳定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正准备和相恋的男友组建新家庭,却在体检时发现卵巢部位存在直径7公分的肿块。“当时,拿着诊断报告的手都是冰冷的,对未来的美好预期都被打破了。”时隔多年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朱女士仍心有余悸。“为了获得更为准确的诊断,也为了后续专业的治疗,我和家人从江苏的一个小县城驱车三四个小时,来到上海国妇婴进行诊治。”
据朱女士介绍,最煎熬的就是“等待”,等待各类的检查、化验结果,进入手术室后开始期待活检结果是否可能有“惊喜”,确诊后又祈盼着每一次复查顺利。而对于类似朱女士这样的年轻患者,还需要面对“选择”:选择保留生育功能,却要承受更大的风险;还是选择更稳妥安全的治疗方案,却要承受今后人生的遗憾。最后,她选择了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案。然而就在她最需要支持和照顾的时候,男友及其家庭却渐渐淡化了联络。“当时的我无数次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保留生育功能对我真的还有意义吗?”朱女士说。所幸,得益于国妇婴妇瘤科和多学科诊疗团队的通力合作和丰富经验,为朱女士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她的手术治疗和后续辅助化疗都十分顺利。
活动当天,人们注意到朱女士的腹部明显隆起。原来朱女士已经怀孕7个月了。“完成治疗后的第三年,我幸运地遇到了我的真爱——知我曾罹患卵巢癌仍然愿意陪我一生一世的人,2022年我们结婚了!而且后来成功自然受孕了。我想告诉年轻的朋友,不要因为年轻就觉得癌症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定期体检很重要;就算真的不幸患病也不要绝望,未来的路虽长,但充满希望!”
据国妇婴院长、妇科肿瘤专家王玉东介绍,作为一所妇产科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国妇婴除在妇科肿瘤领域开展常规治疗外,还积极开展医工交叉和多学科诊治,尤其是打造女性肿瘤生殖专科的建设,涵盖了妇科及乳腺肿瘤、生殖中心、围产科、医学遗传和子代健康等。“针对年轻未生育或存有生育需求的肿瘤患者,我们可以在治疗方案中尽最大可能保留其自然的生育功能,同时还可联合辅助生殖、围产科、医学遗传、胎儿医学、新生儿科等,为其后续的生育提供全方位的保障。”王玉东说,目前,国妇婴开设有“妇科肿瘤与妊娠期肿瘤”专病门诊,为有生育要求的妇科肿瘤患者和妊娠期的妇科肿瘤患者提供系统评估、规范诊疗和多学科会诊,医院年均收治近50例存在生育力保存需求的妇科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患者,并已帮助约300名患者在完成肿瘤治疗的基础上,顺利分娩健康子代。
划重点 如何防治?
据介绍,卵巢癌有3个著名的“70%”,即70%的患者为晚期确诊、70%的患者发生肿瘤复发、70%的患者生存期低于5年。根据最新发布的《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全国癌症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卵巢癌患者约5.7万,发病率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位居第3,死亡率居首位,因此也被称为“妇癌之王”,是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诊断难度最大、恶性程度最高、死亡率最高的病种。
针对卵巢癌的防治,王玉东提醒伴有下述危险因素的女性朋友,应每年严格体检筛查:年龄(好发于50至79岁)、有家族史、基因突变(如brca基因突变)、从未生育或不育、使用激素替代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等。“虽然卵巢癌早期较难发现,但还是会有很多身体的异常信号需引起警惕:如腹围逐渐增大、持续性的饱胀感、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下腹或盆腔的慢性疼痛以及尿频、尿急等症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