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借罗翔打假,泼了这碗毒鸡汤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在普通人眼中,著名法学教授罗翔应该不惧被侵权,侵权者那不是妥妥的“以卵击石”嘛。但近日,罗翔却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坦承自己“有苦说不出”,他说自己总是被假冒发言——网络上除了他作为法律专家的金句,还有各种各样的“鸡汤”,谈人生谈哲学,甚至还教人如何育儿、养狗、炒股,“涉猎丰富”,远超法律金句。
我们也搜了一下,确实,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罗翔的“鸡汤金句”泛滥。他自己也截图了一部分:比如点赞有1万多的《3年的焦虑竟被罗翔老师一分钟解决了》,里面说“从现在开始,你只需要在乎三件事,你自己,你的钱,你内心的平静,生命周期性的暗潮只是暂时的,你正在死去,但也将迎来重生”;还有在某平台点赞近4万的“金句”,“当你厌恶你身边的人,表达厌恶最好的方式不是和他争吵,而是自己勤快点儿,加把劲赶超他们,那样,他们就永远从你的生活中消失,和死了差不多”。
这些假冒金句,基本上都是用的同一种方式,即截取罗翔谈法律或者接受采访的视频,然后一句一句往上PS杜撰的台词,目的当然是为了流量。除了罗翔,文学艺术界更是重灾区:当下的莫言,此前的鲁迅,古代的杜甫,谁也没逃脱过被这些心灵鸡汤“碰瓷”的命运。莫言曾一遍又一遍站出来“打假”,评价那些金句说“理不糙,但我也想知道是谁写的”,还贴出一排图打上“以上全不是我说的——莫言”,虽然网友们都被他的幽默所折服,但他的无奈也是溢于言表。莫言尚能自辩,杜甫和鲁迅却只能靠认真的网友帮忙做表情包辟谣:“这话我说过”“这话我没说”。
这样的碰瓷,对名家们造成的困扰自不待言,虚假信息甚至会危害到文化传承,其中一些“高仿”已经流传甚广,莫言曾说,一首他也觉得写得很好的诗还被收入了某本大学教材——这其实应该算比较严重的后果了。碰瓷屡禁不止,是因为这背后有一个庞大的流量市场,但我们其实更应该反思,到底是谁在贡献这样的流量?
偏爱鸡汤的人,本质上是没有自己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由于很多“鸡汤”本身倒也算励志,可以让一部分人觉得有道理、有共鸣,觉得找到了名人“嘴替”,所以他们心甘情愿去“一键三联”。但对于那些“自己的生活自己感悟”的人来说,通过努力超过“身边厌恶的人”,这无需别人来教。人生在世有七情六欲,社会环境也错综复杂,不是一两句轻飘飘的金句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的。
靠鸡汤尤其还是“假冒鸡汤”养着的人,只会导致“营养”失衡。为什么大家爱点赞金句?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有“赞过就表示我会这么做”的错觉。但自己嘴上表的态、发的誓,要带动自身蜕变都很难,更何况这些表态还是“嘴替”来帮你说的。你躺在沙发上靠点赞鸡汤,让“嘴替”帮你喊出一万句豪言壮语,都只能是个心理安慰,你的实践能力仍然为零。
所以,不要再给罗翔们编鸡汤,也不要去猛灌这些假冒鸡汤了,不是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得出的感悟,都是纸上谈兵,会成为你逃避现实的借口。真的去看看罗翔的普法视频,去读一读莫言的书,并在实际的历练中内化成自我的力量,你最终才会成为内心充盈、行动果敢的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