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奋进者|李勇:焊花璀璨,点亮海洋上的荣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焊枪精雕细琢出“匠艺”,焊花点点闪耀着“匠心”。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的李勇,深耕焊接技术领域30余年。这些年来,他怀揣着建造世界一流海洋装备的梦想,扎根造船生产一线,苦练高超技艺、注重理论积累,把改进工艺、创新传承作为不懈追求。
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特级技师,中船集团首席技能专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工匠”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荣誉的李勇曾先后参与“三峡大坝截流永久性钢结构件”项目、“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建设、超大型集装箱船建造等重要工程,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屡攀高峰,以实际行动展现着敢于担当、追求极致的新时代工匠形象。
◇ 意外踏上职业路,拿奖拿到手软 ◇
当同龄人还在享受无忧无虑校园生活的时候,李勇已经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父亲去世那年,李勇才16岁,弟弟也只有10岁。为了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江峡船舶柴油机厂(又称404厂)提前招他进厂,他边做工边参加技校学习。这家工厂当时主要生产军工产品,出于保密的需要,工厂建在湖北的山区。
到底要做哪一行呢?修理工、电工、电焊工……?对于这些工种完全不了解的年纪尚小的李勇蒙着做了选择——电焊工。印象中烧电焊的场景是火光四射、光芒耀眼,可实际上手了,他才发觉这份工作远不如想象中简单。焊接时腿要站得稳,手持焊枪胳膊更是不能有任何抖动,时常有高温的铁水飞溅出来,穿透厚厚的工作服,在手上、胳膊上留下烫伤的痕迹,“好几件厚毛衣都被烫得伤痕累累”。
李勇回忆说,夏季,封闭的机舱或者罐体内温度非常高,几个小时焊接下来,里里外外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也正是在那种严苛的环境下,李勇磨炼出高超的技艺。
21岁的他便崭露头角,参加厂里焊接比赛获得第一名,之后,又在武汉般舶公司焊接比赛中获得优秀奖。当时厂里有激励政策,比赛成绩优秀可以加工资。他的工资因此涨得飞快,年纪轻轻就拿到17岗最高工资,足足有350元。但在工作之余,他也萌生过一些想法,“难道我一辈子要做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当一名焊工?”
事实上,李勇一直憧憬着能从事干净整洁的办公室工作。1988年,国家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他就报名了心仪的法律专业。在工作之余,读完了一半多的专业课程。后来,厂里领导找他一番谈话,“你技术是很不错的,将来很有前途的,希望能够专心地把本职工作做好……”犹豫了几天,李勇决定专心在焊接这条路上走下去。
1996年参与“三峡船闸人字形闸门制造”重大工程,李勇至今仍记忆犹新。“全钢结构的启闭机机架,等同于大坝的地基,要承受180米深水位的激流撞击。”他回忆,工期临近,第一批小组在施工两个月后出现技术问题。李勇带领班组临危受命,从头开始,要在两周内完成任务。“低温钢材本身就容易出现裂纹,施工空间尤其狭窄。角焊缝全熔透结构,对于焊接质量要求极高。焊缝外观表面局部咬边深度不能超过0.5毫米,整个底座焊接变形不能超过2毫米,而且要100%通过UT超声波探伤。”李勇回忆说,当时30多个工人分4个小组轮班,披星戴月、日夜不停,最后如期高质量完成任务。20多年过去了,在参加全总组织的纪念活动时,李勇与众多劳模一同参观了三峡大坝,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支撑这巨大工程的基座,有我们的参与。”
◇ 团队攻坚克难,理论为技术插上翅膀 ◇
技术若没有理论支撑,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前只知道埋头苦干的李勇,一次偶尔的机会受到了全国劳模、教授级高工孟繁喜师傅的指点。
“3毫米不锈钢板氩弧焊反面成形,无论怎么焊,都皱皱巴巴……”李勇有些懊恼。
“是因为气体保护不良。高温下焊接材料背面被氧化,所以才出现皱褶。”孟师傅一语中的,又耐心向李勇讲解原理,指导他设计工装,帮他解决问题。自此之后,李勇下决心要在理论积累上多下功夫。他自费报名培训并考取国内首批“国际焊接技师证书”。
“我的夫人出生在上海,当初支援三线建设来到湖北。最难的时候她始终支持我、为我打气。我希望能到她出生的地方工作。”李勇介绍说,2001年,看到上海外高桥造船厂招聘信息时,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名了。用“国际焊接技师证书”、电焊高级技师成为敲门砖。于是,告别工作了19年的老厂,李勇带上一大箱子电焊技术书籍,来到上海从头开始。“虽说技术过关,但从事造船毕竟是新手。那会儿争分夺秒地学习船舶焊接技术,几乎每晚看书到凌晨。”
李勇边干边学,仅用一个多星期就考出了中国、美国、法国船级社证书。在后来的海工6GR证书考试中,还带领10位工人一起通过。“还记得外高桥船厂的第一条船,就快要出船坞了,一条100毫米长的横焊缝始终不过关,老师傅两次都没修好。”李勇主动请缨,没想到一次合格,经过“探伤”被认定为一级片。他解释,内部焊缝的质量好坏,通过“射线探伤”能准确认定,工人们俗称“拍片子”,气孔、夹杂、裂纹、未熔合等问题都逃不过去。自此,他从焊接一线被挖掘出来,开始带教徒弟。
我国首座3000米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被船舶市场誉为“南海明珠”。2009年,李勇在参与建造过程中,与团队一起攻克下多项难关。“当时面对的是低合金高强度钢焊接,低温特种钢,最容易出裂纹。”钻井平台要抗击南海百年一遇的风浪,焊接质量不能有任何差池。当时质量检测简直是严苛,通常情况下产品是5%的探伤比例,这个项目高达100%。“拍片”探伤合格还没完,72个小时之后还要复查,通过UT超声波探伤检验有没有延迟裂纹。为了保证焊接质量,李勇带领创新工作室反复分析,根据钢材的特性,从材料的化学成分、扩散氢含量线能量、环境温度等因素分析,针对装配要求、焊条烘培、热输入控制、焊接工艺参数、操作技巧等提出改善方案,不断攻克难题。最终,关键焊缝“拍片”1022张,RT检测合格率超过98.5%,为企业节省下返修所需的成本120万余元。在2014年,外高桥船厂建造国内第一艘超大型集装箱船18000TEU时,李勇又带领班组近20个主力成员负责起主要焊缝。由于焊件厚度大、焊具喷嘴难以深入焊件内部,船体关键部位抗扭箱超厚板对接焊部分,极易产生冷裂纹和接头脆化。面对技术攻关,他愈战愈勇,发动组员集思广益,分析焊接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原因进行,对喷嘴进行了改造,开发出焊前、中、后的操作法。经过UT和TOFD双探伤检查,合格率达100%,让挑剔的船东赞叹连连。
◇ 秉持工匠精神,甘为人梯,执着于创新传承 ◇
在李勇眼中,所谓工匠精神意味着做事要持之以恒,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遇到困难要有披荆斩棘的勇气。工作要敬业,要有责任心,更重要的是“精业”,技艺要精湛,知识要丰富,思维要创新,生产的产品才会有更高的品质。他还强调,一定要有奉献精神,把技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徒弟,员工整体技术提高了,才能助力企业和国家发展。
作为中船集团高级专家,李勇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技师讲堂”活动,已经形成了数量过百的人才梯队。他编写了多套焊接培训教材,编制了埋弧焊、垂直焊、CO2气体保护焊、自动横焊标准作业指导书,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12篇论文并获得20项国家专利。为了让焊接工艺培训产生实效,工作之余,他还图文并茂地制作了“焊接缺陷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方法”PPT培训资料。多年来,他培训了超过1000名焊工,先后培养出1名上海市首席技师、2名浦东新区首席技师、1名特级技师、5名高级技师、17名技师、28名高级工,以行动诠释着“匠心”精神。
“焊接不仅需要技术,更考验体力。而人的体力终究是有极限的。”李勇介绍,如今更多心思还花在创新上。最近在研究新型“焊接机器人”来减轻焊工的劳动强度、提高焊接的质量。
他表示,在一定操作范围内,机器人可以通过自动扫描、自动生成标准、自动跟踪、自动完成焊接等。“目前机器人在室内完成的焊缝很漂亮。可在船舶搭载现场,面对室外环境、气温变化、网络电压不稳、焊接坡口位置等问题,就控制不好焊接精度了,没有工人手工焊灵活应变。”他表示,接下来要跟联合装配等技术工种继续攻关。
无论在厂里还是家里,李勇的脑子总是停不下来。焊接过程中出现的“横向裂纹”最难解决,它相当于焊接中的“癌症”,因为横向裂纹“会跑、会延伸”,能总结出哪些“治疗”方法?焊接中“气孔”的产生有哪些原因和区别,“超大间隙焊接”现场超标又怎么补救……还有太多的焊接未解谜题,他要去研究和解答。李勇的夫人常打趣说,他是工作中的“智能”,生活里的“低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