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奋进者|打造家门口的公共空间
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团队努力打造家门口的高品质公共空间。 青年报资料图记者 郭容 摄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作为新时代上海滨江党建创新实践基地,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团队始终把宣传贯彻实践“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作为首要职责和重要使命,努力将滨江岸线打造成为家门口的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让各类人群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打造滨江“线下课堂”
多年来,党群服务中心紧扣党员群众实际需求,推出4大类20门“滨江党建实训课程”,为滨江沿线驻区单位、辖区党员群众提供零距离、嵌入式、接地气的初心课堂。
与此同时,该中心还打造了全市首家“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滨江“线下课堂”,通过开放式的阅读及交流空间、沉浸式的读书角、“学习强国”学习互动区等,为党员群众提供多样的学习体验。2023年,该中心被列入上海市党员教育阵地、市级机关组织生活基地、“人民城市观察点”等,通过为基层党组织提供主题党日菜单式服务,实现宣讲宣教常态化。
据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充分运用徐汇丰富的红色资源、红色文化,把红色故事和城市发展融入讲解和展陈展示中,用大家听得懂、听得进的“大白话”讲述红色历史,更好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提供“私人订制”式服务
记者看到,在24小时的“水岸汇”便民服务厅,配备了直饮水、充电站、急救箱、血压计、雨伞、轮椅等设施,就连放大镜、针线包都考虑在内。教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使用手机、帮受伤的小朋友处理伤口、帮行动不便的人租借轮椅早已成为工作人员的日常。
一分钟诊所、母婴室、灯塔书房、无障碍卫生间、“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办理机……在这个“共享家园”里,中心为辐射到的不同人群还提供了“私人订制”式的服务,比如瞄准徐汇滨江“潮人”多、“跑者”多的特点,为滨江跑步爱好者们设置可淋浴的跑者驿站;比如成立“徐汇区新就业群体党群之家”,在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配备冰箱、微波炉、饮水机、桌椅,让附近工作的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可以在这里歇歇脚、热热饭等。
随着过往市民持续来中心休憩、参观、阅读、自习,新的便民服务需求也逐渐增加。中心随之启动第二轮改造,针对市民群众呼声最高的“就餐”需求,配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历时2个月的改造装修,克服厨房扩建、煤气接入、电力扩容等工程挑战,2023年7月,徐汇滨江市民食堂开启运营,不仅365天供应一日三餐,所有菜品均现炒现卖,就连包子、烧卖、生煎等面点也都现包现做,让市民吃到“锅气十足”的三餐。
据统计,自2021年6月启用以来,已累计接待市民游客110万余人次,举办各类党群活动800余场。而该中心也先后荣获“2021年上海市巾帼文明岗”“2022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等称号。
搭建“跨界党建共同体”
滨江岸线作为一个公共活动新空间,并非传统行政区划的概念,是城市治理中组织实践和资源整合互动的重要载体,也是连接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和交往空间的重要平台。
中心将党建引领与业务、治理、服务等各领域融合,搭建合作共赢的“跨界党建共同体”,实现“1+1>2”党建联动效应。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着力引导各方力量参与为民服务、推动自治共治,有效服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六大工程”。积极引入优质资源完善暑期类、少儿类的兴趣体验服务,联合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在“水岸讲堂”设立滨江教学点,每个周末开设绘画、歌唱、无人机趣味编程等少儿课程;协同徐汇团区委、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行走的团课、“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常态化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等,培育“水滴志愿队”,以公益讲解员和净滩使者的身份活跃在滨江沿线,为往来游客提供便民服务。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