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今年将首设相辉学堂培养计划,四大创新学院全面启动招生
2024-05-1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高考在即,记者获悉,复旦大学今年将有许多招生新政。从面向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的四大创新学院全新亮相招生,到入学即授予“相辉青年学者”称号的相辉学堂,复旦大学今年将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开启全新的探索,为学生提供诸多高度个性化发展的路径。

入选“相辉学堂”即获“相辉青年学者”称号

今年复旦大学招生的一大新亮点就是推出“相辉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包括相辉计划和香农计划。相辉计划:理科试验班——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四大理科基础学科部分,学生可以自由分流到数理化生各方向。香农计划:工科试验班——集成电路、AI、机器人、智慧医药等未来智能领域(新工科),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之上,在新工科方向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发展路径,经过一年学习后,自由分流至四大创新学院进一步培养。

早在今年1月,面向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复旦大学成立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分别是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计算与智能、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学院。复旦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潘伟杰介绍,其中的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已于2023年开始招生,另外3个创新学院的工科试验班将在今年启动招生,均为本研贯通。

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林伟说,今年,“相辉学堂”招生85人,在培养上设立“相辉学员”荣誉制度,学生入学后就授予“相辉青年学者”称号。“在大学四年的培养周期里,对他们来说,这一身份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资源帮助他们成长。比如说在一些课程的选择上,我们开放相应的权限。在一些项目的资助过程中有更多的资源来进行相应的投放。”林伟介绍,我们会邀请高水平的导师的团队,每个学科至少应该有2~3位院士,还会有一些新型研发机构,也聘请了非常一流的海外师资。通过一生一导,一生一策来进行相应的培养。

高校的人才培养要紧贴国家和产业需求。因此,相辉学堂的培养方式创新也将进一步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以数理化生课程为例,复旦如今都做了重新的梳理。“过去,我们基础课程是一门一门开的,为了使得这些拔尖创新人才有更多的时间投入相应的学术创新,我们会把一些课程有机融合起来。比如说,原来可能有一门空间解析几何,一门几何论,我们就会把它合在一起,变成经典数学思想,去能够让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能够节约出来,做更多创新实践的工作。”林伟说道。

新增四个“外语类专业+计算机”双学士学位项目

往年招生的自然科学试验班,今年继续招生,包含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基础学科,实行本博贯通培养。另外,复旦今年还推出新质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新闻学(望道新闻卓越班,本研贯通),工科试验班(光子计划院士班,本研贯通)。

复旦新增的四个“外语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项目,今年也将首次招生,分别为“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翻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俄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德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该项目学制四年,学生将同时获得文学和理学两个学士学位,由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共同建设,除了联合开设交叉融合课程,还将与华为等头部IT企业创建校外联合实习基地。

记者了解到,复旦今年还将打造100门AI课程,发挥全校力量推进教育模式改革。在潘伟杰看来,这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又一举措。

  == 相关新闻 ==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将理工农医类本科招生比例提高到50%以上

日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202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工作要点》提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其中涉及诸多招生信号。

《工作要点》提出,建立高校学科布局优化调整机制。其中包括出台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调整工作方案,建立学科专业结构规模动态调整机制;鼓励部属院校在加强前沿学术领域布局的同时,主动优化调整学科结构,做精做优传统学科,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和资源。

在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招生培养规模方面,采取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结合的方式,将理工农医类本科招生比例提高到50%以上。推进高职学校专业结构优化和招生规模动态调整,按年度目标落地落实。扩大重点产业人才培养规模,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和基础理科,扩大核心学科专业招生规模,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专项班,精准培养产业所需人才。

同时,严控过剩学科专业和办学条件不足高校的培养规模,调减单点招生规模过大、增速过快、市场需求不足、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偏低的学科专业招生计划。推动文科类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向,鼓励高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大涉外法治、知识产权、国际组织、国际传播、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上海还将以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为抓手,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加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相关学位点布局,加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优先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工程类专业学位博士点。

《工作要点》还提及,要求创新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包括推进“大中衔接”改革,鼓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优质高中合力开展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早期发现、科学引导、贯通培养工作,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全链条、长周期培养机制;支持高水平大学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牵头或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改革,完善基于兴趣和潜力激发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