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历届之最,走过13届的静安现代戏剧谷更显年轻态
2024-05-14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5月13日晚,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壹戏剧大赏”颁奖典礼,在FANCL艺术中心(艺海剧院)小剧场隆重举行。戏剧大家云集,年度“壹戏剧大赏”提名剧组、终评委成员、提名委代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应邀出席典礼,共同见证14项大奖逐一揭晓,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也随之圆满落下帷幕。

  “壹戏剧大赏”落幕,十四项大奖逐一揭晓  

记者了解到,本届“壹戏剧大赏”共收到155个申报剧目,申报奖项超过600个,刷新了历届申报数量纪录。参评剧目呈现出年轻态、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最终,十四项大奖逐一揭晓。

《长恨歌》(上海话版)荣获“年度大戏”,《骆驼祥子》(北京版)导演方旭摘得“年度最佳导演”,“年度最佳男女演员”则由《事实的有效期》的刘炫锐和《你好,疯子》的万茜分获。

《静静的顿河》以8小时超长史诗巨制荣获“年度最佳引进剧目”。查文渊执导的《奔月》,获得“年度新锐导演”。《事实的有效期》荣获“年度最佳小剧场”。世界戏剧大师里马斯·图米纳斯的《浮士德》分别捧得“年度最佳舞美”和“年度经典复排”两项大奖。

今年新设的“年度最佳制作人”由《大真探赵赶鹅》的周丹、赵海春首获。同样是今年分开设置的“年度最佳改编剧本”“年度最佳原创剧本”,最终分属《从金钟到莫斯科》的潘惠森和《倒数婚姻》的黄致凯。

香港话剧团凭借《请问最近的无障碍厕所在哪里?》,以“一团、一剧”分别获得了“年度媒体关注奖”。年度“中国话剧杰出贡献奖”颁给了话剧表演艺术家俞洛生。

  首演率超80%,大师名作再攀戏剧高峰  

4月26日至5月12日,创纪录的24部剧目在9大剧院集中展演104场次,上海首演率超过80%;由王晓鹰执导、改编自作家孙甘露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的话剧《千里江山图》拉开了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展演季”的帷幕,沪上本土音乐剧《爱情神话》用“上海味道”讲述“上海故事”,吸引了众多观众二刷、三刷。加拿大戏剧大师罗伯特·勒帕吉首次来沪,亲身演绎经典自传式代表作《887》,成为热议和追捧的“爆款”。

王耀庆主演的独角戏《低音大提琴》走势喜人、掌声不断。彼得·布鲁克的《暴风雨计划》,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执导的《等待戈多》,里马斯·图米纳斯执导的《浮士德》作为首次登陆静安戏剧谷的重量级大师名作,展现了静安戏剧谷汇聚世界经典精品的品牌影响力。

由南非当代最顶尖的巴克斯特剧院与“掌上乾坤”木偶剧团强强联手《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表现格外亮眼。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老舍专业户”方旭执导的“全男班”《骆驼祥子》广受好评。濮存昕执导的上海戏剧学院教师共同演绎的中国话剧名作《雷雨》,改编自沈从文同名小说的环境式音乐话剧《边城》,京剧大师吴兴国特邀“昆曲王子”张军跨界共创的京昆新歌剧《凯撒》等,均表现不俗。

据统计,年度“名剧展演”24部剧目104场演出,共有5万多人次购票前,预期票房总收入超1500万元,举办“不止在剧场”等戏剧公益普及活动50多场次,其中部分活动走进了商业空间,实现艺术与品牌的跨界联动。

  迈开创新步伐,AI参与戏剧创作能走多远?  

在上周末举行的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戏剧研讨活动上,戏剧艺术家、科技创新者、学术研究者以及文化产业决策者等专业人士聚焦“戏剧与城市——智能时代的戏剧艺术:创新与融合”时代话题,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戏剧艺术在继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表示,艺术与科技本质上相通,核心都是创新。他认为,未来戏剧的形态和特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走向理性,当今戏剧的新面貌明显走向了更高的理性;二是走向综合,尽管戏剧作为综合艺术已是常识,但主要指舞台、美术、灯光、化妆、服装等方面的综合,而这里说的“综合”是超越了传统戏剧形式,是不固定、没有统一、难以定义的独创形式;三是走向技术,未来的戏剧需要形成完全融合的技术团队。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原舞台美术系主任伊天夫结合戏剧谷展演剧目《等待戈多》分析了戏剧呈现的技术手段。启示在于:第一要深度开掘文本的意义世界,创造意义的可能性;第二,戏剧是关乎美的、关乎有意味的形式的创造,要容纳当今的观念;第三,不是运用AI就是创新,没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追寻,就无法真正创新。

中央戏剧学院数字戏剧系副主任宋震通过传统戏剧数字化的案例展示了如何根据照片为逝去的大师建模,如何运用三维动捕技术来保存传承过去的表演技巧,如何以超宽屏射频技术打造新型演艺空间。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原科研处处长姚扣根谈到,2016年Google旗下DeepMind就已经开发了Dramatron,将其定位为人机“共同写作”编剧工具。此外,国内外还出现了其他许多类型的人工智能编剧工具,能快速生成剧本草案,自动优化情节、角色和对话,完成剧本评估,进而拓展了戏剧创作者的视野,提升了创意,提高了效率。但是,AI时代的编剧也面临新问题,比如创新能力、跨媒体叙事的挑战等,在解决戏剧创作发展瓶颈、优化提质方面还需要进行更多的人机磨合训练。

清华大学教师陈慧阐述了AI在舞台艺术中的角色演变与迭代升级。AI不仅可以模仿现有的艺术形式,还能通过大模型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从辅助工具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共创者。

关于戏剧与人工智能的讨论,已将戏剧创作的母题引向创新的下一站风口。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陈军总结道,未来已来,我们不能无视或回避技术发展的大趋势,而是要适应它、研究它、运用它、引领它,让AI技术成为促进戏剧艺术发展与进步的新质生产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