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选信用卡也要选一个“能玩到一起的朋友”?专家:这届年轻人正回归理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网络截图
“自从开始不用信用卡后,感觉自己的消费更理性了,生活也变得轻松了。”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90后晓晓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年底停止使用信用卡支付后,不仅购物有了节制,每月还能存下一笔可观的钱。
类似有晓晓的感受并非个例。“年轻人不愿用信用卡”的话题日前上了热搜,有关年轻人不爱用信用卡的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引起了广泛讨论。采访中,不少年轻人表示,一方面,当下信用卡可替代的产品太多;另一方面,年轻人中“超前消费”的观念正在悄悄改变,他们正回归理性。
“没有信用卡的束缚,让我消费时更理性了!”
年轻人,是信用卡消费的主要群体。然而,曾经人手几张的信用卡,如今却已被搁置在某个角落里。不久前,“年轻人不愿用信用卡”的话题上了热搜,再问问周边的年轻人,似乎用信用卡的人越来越少。
记者打开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搜索时发现,“关掉信用卡,我存下钱”“戒掉信用卡的第几天”等话题引发了年轻人议论。不少网友称,“不知不觉中,确实有很久使用过信用卡了”。
有数据显示,如今,35%的青年人不使用信贷消费,多数信贷消费比例在收入的20%以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正试图通过关闭消费信贷的方式告别“超前消费”。
有网友称:“戒掉信用卡是件非常明智的事。没有了信用卡的束缚,我找回了理财与生活的平衡。不仅更加理性地面对消费,明智地理财,也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需求。”还有网友表示,“信用卡会有自己‘钱多’的错觉,导致消费没有节制。常常等到还款的时候,才会感慨‘这个月为什么又会花了这么多钱’!”
“年轻人使用信用卡变少了是件好事,超前消费毕竟不是件好事。”谈及信用卡的话题,市民张女士很直白的说。5月15日,在徐家汇港汇广场,市民张女士通过刷信用卡的方式,购买了一套护肤品和一件知名品牌的冲锋衣,共计4000余元。因为工作原因,张女士经常出国,信用卡都用来购置一些化妆品、服装及手提包。工作了快5年,她最多时一个人拥有3张信用卡,一个月透支了将近5万元。现在的她,只给自己保留了一张信用卡,刷卡前她也会想想“这笔开销是否真的需要”。
“我有一张额度5万的信用卡,多的时候卡都被刷爆了,每个月光利息都好几百。有时候会办理分期还款,或者还款日只还最低额度,后面再慢慢还,每到还款日感觉蛮有压力的。”95后黄阳告诉记者,后来她选择向父母坦白,在父母帮助下还清了所有信用卡,之后立刻注销了那张信用卡。在黄阳看来,使用信用卡消费往往花钱时没有太大的感觉。停用信用看后,黄阳习惯了记账,让自己的每一笔花销都要记得清清楚楚,她觉得自己“越来越理性”。
事实上,身边热衷消费记账的人越来越多。记者发现,在网络社群中,年轻人们经常分享记账的方法和心得。
要么不用,要么就选一个“能玩到一起的朋友”
这届年轻人,真的不爱信用卡了吗?来自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信用卡发卡量较年初减少近2000万张,连续四个季度出现下降。同时,记者查询时发现,一些上市银行披露的2023年年报发现,多家银行的信用卡交易金额下降。
推销信用卡的方式也在悄悄发生改变。刚过去的一个周末,徐家汇附近的一个信用卡推销摊位,尽管菜市场、超市门口人潮涌动,业务员准备的礼品也足够丰厚,却没几个人在信用卡展台前驻足。“真是说变就变,信用卡不‘香’了。”整整一个上午,这名推销员说,一张信用卡就推销出去了两张卡,都是中老年人。
信用卡遇冷与支付方式的改变关系密切。不少年轻人表示,支付宝、微信钱包、花呗等,甚至数字人民币,各种支付方式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权。“现在的信用卡更多是和支付宝或者微信绑定在一起使用。所以,现在要么不办信用卡,要办也一定挑有趣的、‘有意思’的卡。”市民小秦说。
为了留住这些年轻客户,各大银行在信用卡的发行上绞尽脑汁。采访中,记者发现,各家银行都在尝试推出联名信用卡。比如招商银行推出的王者荣耀联名卡、平安银行推出的Costco联名卡等。为了抓住年轻人眼球,银行纷纷从电竞、网红餐饮等出手,跨界打造爆款产品。
为了迎合电竞粉丝等群体的需求,圈住这部分年轻群体,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等先后推出电竞主题的信用卡;针对年轻人不同的办卡需求,招商银行信用卡还推出面向高校学生群体的“FIRST毕业生信用卡”、面向B站粉丝的bilibili联名信用卡,将国风、二次元等元素进行全新演绎,支持年轻人拥抱热爱,拥抱生活。
二次元、寻求理想人设、宅文化、注重体验、社交需求……这些是苏宁金融研究院的《“Z世代”消费报告》中对年轻一代的特征勾勒。
李鸣正是这样一名95后,有着“Z世代”典型的生活观和消费观。他总能在动画、漫画、游戏中得到乐趣,有自己推崇的游戏人设和心仪的二次元人物。之前,某银行推出了二次元虚拟人物洛天依主题信用卡时,他迅速被“种草”了。空余的时候,李铭也常刷B站刷抖音,当刷到他手中信用卡在B站上的魔性视频会忍俊不禁,也会打卡这张信用卡在抖音上的全民任务。有时,李鸣几乎忘却了自己使用的信用卡是一家金融机构,更像是一个能玩到一起的朋友。
专家:一张小小卡片,要与年轻人建立深度联结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改变消费方式。不过,仍有部分年轻人青睐信用卡,他们觉得“信用卡还是非常方便的”,但前提是“适度消费”。
“信用卡并不完全等同于超前消费,它仅是一种付款方式。但是,我也会一再提醒自己,适度消费。使用信用卡支付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而且每个月我也都会按时全额还款。对于经常需要出差的人来说,信用卡非常友好!”在一家外企工作工作的小夏告诉记者,过一段时间他会用信用卡的积分去换取充电宝等一些小礼品,只要合理使用信用卡,还是能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
“小小的一张信用卡卡片,不仅是金融工具,更是生活方式的推介,也是与一代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共振。”谈及信用卡的话题,复旦大学社会学家顾晓鸣教授表示,对于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无须过多苛责,但是要关注他们。“对于当代年轻人,兴趣契合尤为重要,他们的兴趣点更多元、个性。要让年轻人信赖这张卡片,必须要与年轻人兴趣、情感和价值观同频共振。要让信用卡深度融入年轻人的兴趣、生活和心智,与年轻人建立了深度联结。”
“各种联名卡的推出,正是一种金融文化化的体现,在上海文旅城市建设中有特殊功能和无限空间”,顾晓鸣教授表示,只有基于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深入理解,在场景、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升级,注重社交属性和娱乐属性,才能吸引当下的年轻人。推出联名卡,更要关注其背后的文化以及其实用性,比如推出诸如汽车卡、母婴卡等满足用户刚性消费需求的产品则更为重要。信用卡数量及交易规模出现下降,和银行监管日益严格也不无关系。2022年7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银行信用卡存量业务在两年过渡期内完成整改,提出了清理睡眠卡的相关要求。同时,《通知》中还提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卡数量、客户数量、市场占有率或者市场排名等作为单一或者主要考核指标”,提出“对单一客户设置本机构发卡数量上限”。记者发现,无论是银行信用卡服务还是各平台借款服务,都会在一些位置标注出“请根据个人能力合理贷款和理性消费”等字样。而在信用卡的审批过程中,对个人具体情况的审核也更加严格。
对此,从事了十多年银行信贷工作的施汇也再次提醒,信用卡等个人消费信贷服务与各种消费场景深度绑定,很大程度上确实便利了生活、减轻了即时的支付压力,但消费者若频繁、叠加使用消费信贷,易引发过度负债、征信受损等风险。所以,年轻人消费时一定要适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网络截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