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开赛即过节”的氛围背后,是体育之城的魅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这两天只要往黄浦江边走一圈,你就能感受到什么叫作“开赛即过节”。5月16日至19日,巴黎奥运会资格系列赛在上海黄浦滨江举行,包括自由式小轮车、霹雳舞、滑板和攀岩四个项目。
以往,我们总是来到场馆,观看比赛项目,为健儿加油喝彩,然后打道回府。但是在这里,观众更是城市运动的体验者。赛事尚未开始?不要紧,在躁动的音乐中,街头涂鸦、滑板、小轮车甚至是攀岩,都能够近距离体验一番。在蓬勃的体育热浪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再看看周围穿梭着脚踩滑板的年轻男女,不得不感慨一句:“全上海的‘运动咖’都来了!”
在热情向上的奥运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如此接近。赛场上,来自滑板、攀岩、霹雳舞、自由式小轮车的运动员上天、入地、腾空、飞行,在上海滩秀出绝技,将黄浦滨江变身为极限运动的秀场。赛场外,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些年轻的运动,靠近它们,尊重它们,而不是将它只看成是“街头年轻人的一种玩乐”。赛事使得城市运动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拥有了丰沃的“土壤”,培育年轻蓬勃的体育文化、体育氛围,更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开赛即过节”的氛围,得益于上海的精心准备。黄浦滨江曾是2010年世博会的场馆所在地。如今,从高处俯瞰此地,四个精心设计的展玩区和主舞台区域犹如五环般交相辉映,巧妙地将演出与比赛融为一体。以自由式小轮车为例,奥运会资格系列赛小轮车的看台靠近滨江一侧,观众席的高度根据场地设置,届时运动员在空中的炫技都能一览无余。观众可以一次次欣赏他们驾车飞向空中,突破自己的难度极限。当运动员驾车飞向4米高的空中再落下,现场观众的心跳也会随之起伏。这种设计不仅拉近了赛场内外、台上台下的距离,更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观赛氛围,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深入其中,尽享赛事带来的激情与魅力。
上海要成为全球顶尖的体育城市,同样也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支持。我们看到欢迎仪式上,有中国传统文化与极限运动这两种独特风格的交汇,比如霹雳舞与戏曲、攀岩和皮影戏、滑板与国风山水涂鸦,还有小轮车和舞狮,共同展示了文化多样性、上海的包容精神以及城市运动的独特魅力。
这场体育盛事,可谓正当其时。在成功举办备受瞩目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之后,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奥运单项赛事组织经验,几乎涵盖了所有奥运项目。作为一座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大都市,上海拥有庞大的青年人口群体。而吸引和激发青年人的热情与参与,早已成为国际奥委会推动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上海无疑具备举办各类国际体育赛事,特别是吸引青年人关注的独特优势和潜力。
有人说,上海的赛事以前是“一年忙一个”,现在是“一忙忙一年”。据了解,2024年上海将举办178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其中国际赛事比例占到近一半。在纷至沓来的体育赛事加持下,上海这座体育之城的魅力,才刚刚开始绽放。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