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第二立面改造雏形初现,老市府大楼揭开神秘面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视频 受访者/图
5月17日,外滩·老市府品牌揭幕仪式暨全球招商品鉴会在江西中路的老市府大楼内举行,至此,经历了近10年的修缮更新,这个记录了上海峥嵘岁月,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老市府大楼,其神秘面纱得以揭晓。
作为上海市区内最大的围合式主体建筑,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核心建筑,于2015年初正式启动;2019年10月9日,老楼修缮开工;2020年9月,项目全面开工;2023年4月实现大楼百年围合,今年5月完成了工程建设,进入招商阶段。该项目参与各方经过近10年努力,实现了整个街坊的“重现风貌、重塑功能”,变“古旧”为“经典”。在上海具有极其重要历史地位和象征意义的老市府大楼,也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和复合型的功能业态,重新回归城市、服务上海。
亮点一 大楼百年围合,新旧建筑互为呼应
活动中,外滩·老市府品牌标识正式揭幕。品牌标识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老市府大楼标志性视角造型,融合新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风格,用线条勾勒出老市府建筑的经典外观,保留了建筑本身的历史感和艺术感,同时昭示着一个富有传统韵味和现代活力并存的全新上海地标的诞生。沙龙环节,项目专业合作单位代表,围绕外滩老市府项目的更新改造、功能定位、招商运营、品牌需求等,从不同角度分享项目建设过程、经验及未来期待,共同探讨历史保护建筑及街区的重现风貌、重塑功能。
当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也在第一时间探访了大楼内外,跟随项目方、建筑设计方移步其中,对老市府大楼项目的改造更新详情进行了走访。
从地理位置来看,外滩·老市府项目位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外滩金融集聚带的核心区域,四面分别为江西中路、福州路、河南中路和汉口路,距离外滩黄浦江约300米,距离南京东路约200米。立足城市心脏地带,享有多重地段红利,被周边众多城市级地标环抱,超大客流形成有效串联。
项目主要建筑包括沿街围合建筑、庭院红色建筑、庭院多功能建筑、地下空间等,地上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围合建筑庭院内拥有约3000平方米公共开放市民空间,地下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未来将承载重要的艺术文化展览活动。
外滩老建筑公司业务总监梁春生告诉记者,项目的总体定位为高端现代服务业经典历史街区,形成 70%办公、20%文化和 10%商业的复合型业态布局,打造国际金融办公服务平台、中央活动区文化标杆与城市共享公共空间。
在围合建筑首层与地下,设计了商业空间、文化空间与停车空间,并通过将小红楼平移及复位施工,增加了地下空间,开辟了约300个停车位。
围合建筑2-4层,主要为商务办公功能,新建部分的大开间空间与历史建筑部分的原有格局形成两种不同使用形式的办公空间。环形的屋顶平台,靠近汉口路的一侧,正是1949年10月2日,上海市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目前,屋顶平台可结合办公和商业作为共享空间,尽览外滩街区风景。
亮点二 中央庭院向公众开放,外滩第二立面雏形初现
2014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黄浦区政府与上海地产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由黄浦区属外滩投资集团和上海地产集团所属地产投资公司合资成立外滩老建筑公司,于2015年正式启动老市府大楼保护性综合改造,成为上海市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和外滩第二立面综合改造率先启动项目。
什么是外滩第二立面?即外滩第一立面建筑后排、西至河南中路、北至南苏州路、南至延安东路的非临江区域,面积约有51公顷,涉及27个街坊,矗立着约141幢风格迥异、历史悠久的老大楼。
外滩·老市府项目改造方案由英国著名建筑师David Chipperfield亲自领衔设计,其为202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大楼改造过程中,希望最大化保留历史建筑元素和其多年的演变,尽可能减少对既有建筑结构干涉的条件下,改善其空间品质以满足当下的功能使用需求。记者了解到,新建的部分延续了历史建筑设计语言和材料肌理,使整个建筑呈现出和谐、经典、优雅的高品质形象。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方案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合伙人陈立缤告诉记者,项目最大的亮点要属中央的庭院广场。在这个沿街围合建筑布局中,创造了一个中央庭院空间,以往很多围合建筑犹如天然的“围墙”,是不太面向公众开放的。而目前这个市区黄金地段的超大型“围合街区”,为市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新去处,也将是举办各类公共活动和文化展览的理想场所。开放式的首层设计,将庭院连接到外部街道,使这里成为一个极富吸引力的公共场所。未来,街区将主要开放4个大门,公众可以自由进入,徜徉于老建筑内外,近距离感受外滩第二立面老建筑的魅力。
而从以前老市府大楼的功能性定位来看,办公依然为其核心主体,拟引入全球、亚太区域总部办公企业,体现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五个中心建设的要求;文化、商业部分拟引入具有品牌号召力的文化艺术类、格调餐饮类、特色零售类品牌客户,同时通过公共空间与公共功能的激活,使项目成为地标性城市目的地。
亮点三 重塑与重现,续写城市更新传奇
说到这十年改造更新的不易,外滩投资集团副总裁、外滩老建筑公司总经理朱亦锋颇为感慨:“项目以征收腾空、产权归集、土地获取为起点,在当时没有现成的经验遵循,也缺少成熟的政策支撑,工作难度很大。项目团队用5年的不懈努力,边工作、边创新、边总结,完成了所有前期工作;之后又用5年的精益求精和精雕细琢,完成了全部改造工程;为后续外滩第二立面城市更新,探索出了一条样本路径。”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从2015年启动方案国际征集,到2020年设计方案基本定稿,用了5年时间进行精益求精的优化调整。期间,形成方案过程稿近30版,组织的讨论会、专家会、汇报会等更是不计其数。过程中,项目方注重历史研究,梳理包括上海城市建设档案馆、英国大英档案馆历史图纸档案及各类历史记载等在内历史资料,编制项目历史研究报告,以准确把握历史文脉;注重文保建筑本体勘察,全面采用激光点云扫描整幢大楼,采集精准数据,建立庞大数据库,以确保设计基准图纸准确无误;注重听取专家意见,引入规划、建筑、文保、人文领域权威专家及市、区有关管理部门组成专家组,对设计方案进行研讨论证和优化完善。最终形成了以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尊重历史空间格局、妥善处理新老建筑的关系、拓展公共开放空间、活化利用历史建筑为主要内容和特点的建筑规划设计方案,为“重现风貌、重塑功能”提供了蓝本。
每项工艺实施的背后,都离不开项目团队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比如,为实现重保区修旧如故的效果,在施工之前对原有门、窗、把手、墙面、地板等的色彩、材料、工艺等进行考证研究,然后“一件一策”选择合适的工艺、材料,分类、逐件修复;为在原址完好地修缮保护项目庭院内的红楼,并兼顾整体地下工程实施,采用了先将红楼移位,待完成原址地下工程施工后再顶升并移至原位的方案。
在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中,黄浦区还把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依托老市府大楼内原陈毅市长办公室及相邻建筑空间,充分挖掘历史建筑中的红色基因,策划举办建设人民的城市——陈毅市长办公地旧址主题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视频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