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入遗”23周年,上昆“五班三代”演员齐聚舞台
2024-05-18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2001年5月18日,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于是每年“5·18”就成为了每个昆曲人的节日。今年上海昆剧团特别策划了“姹紫嫣红开遍”——“昆大班”从艺70周年暨“昆三班”入团30周年系列演出,昨天和今天在天蟾逸夫舞台连演两场。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告诉记者,昆曲艺术传承,传的不仅是剧目,更是一种精神。

上海历来有严格的昆曲传承,至今戏校已经开设了5个昆曲班,为中国昆曲艺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个梯队中的大师兄大师姐像蔡正仁、梁谷音、岳美缇、王芝泉、计镇华等现在80多岁的这批“国宝级”老艺术家,都是“昆大班”出来的。他们得到过昆曲“传”字辈老先生们的真传。1954年从艺至今已经整整70年了。

“昆三班”就是谷好好、张军、黎安、吴双、沈昳丽这一批中生代昆曲表演艺术家,他们都是在“昆大班”“昆二班”老艺术家的精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大多50岁上下,至今仍是昆曲舞台上的中流砥柱。

昨晚的“昆大班”从艺70周年暨“昆三班”入团30周年主题晚会分为四个篇章,以音乐、多媒体等多元形式贯穿始终。每一篇章均以昆曲曲牌冠名,如“端正好”“念奴娇”“折桂令”等,赋予整场晚会浓厚的昆曲韵味。不仅上海昆剧团的“国宝级”老艺术家和“昆三班”表演艺术家都登台亮相,“昆四班”“昆五班”年轻一代的昆曲人也登台呈现传承自老师们的代表性唱段。

很多80多岁的老艺术家近年开始逐渐淡出舞台。但是昨晚他们仍然来到舞台,稍一亮嗓,便技震四座。“昆大班”老艺术家计镇华今年已经81岁,昨天正好是他的生日,看到自己后继有人,昆曲艺术枝繁叶茂,老先生发自内心的高兴,临时又加唱了一段《煞尾》,引起戏迷一片欢呼。

同为“昆大班”艺术家的王芝泉是谷好好的老师。1990年代她就教了谷好好《白蛇传·水斗》,且师徒二人多次在台上合演此戏,王芝泉演白娘子,谷好好演小青。昨晚师徒二人再次在台上合演此戏,这也是时隔10年之后她们又一次合作。看到老师风采依然,谷好好很感慨,想起了学戏时的许多场景,她对记者说,“虽然后来我也演了白娘子,但是在王芝泉老师那里,我是永远的小青。”

此次演出是上昆“五班三代”艺术家的又一次齐整亮相。今晚的折子戏集锦专场演出以纪录剧场的形式,结合多媒体的运用,以“昆三班”中生代演员为主体,“昆大班”老艺术家为压轴,“昆四班”“昆五班”优秀青年演员代表倾情参演,将折子戏、演出片段串联,为观众呈现一场昆曲艺术的瑰丽画卷。

在谷好好看来,戏曲的传承本质上是精神的传承。“昆大班”的老师们作为戏曲艺术和传统文化发展的见证者、耕耘者和推动者,以精湛的表演技艺、卓越的艺术风范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为昆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每一位昆曲人也将怀揣赤诚初心,传承好前辈老师们的宝贵财富,保护、传承、发展好这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我们的昆曲艺术姹紫嫣红,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