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人论坛创业十大先锋龚超慧:打造属于中国工厂的超级大脑
2024-05-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郭容/剪辑

近年来,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运用在生产上,人有大脑,机器人也不例外。事实上,机器大脑好不好使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

此次获得“上海青年科技创业年度十大先锋”称号的宾通智能创始人龚超慧曾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机械工程学博士,那时他就接触了大量制造型企业,并尝试将一些技术应用到制造业场景中。2017年,感到时机成熟的他选择回国创业。希望利用所学助力打造属于中国工厂的超级大脑,为中国企业的精益化升级提供指引。有趣的是,他还给所有的产品起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昵称。

  韩信、刘邦……所有产品昵称都具有中国特色  

在“机器人大脑”没有被广泛应用前,机器人都是怎么运作的呢?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龚超慧笑了起来,“以前的机器人比较‘笨拙’,它们需要机械地在固定的轨道上行走,一旦工厂的产线修改,就不得不需要施工重置轨道。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现在的机器人早已不需要轨道了,只要改几个参数,就能重新灵活作业。”

龚超慧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时,主攻机器人研究和应用方向,研究出复杂多自由度机器人系统的运动规划与控制理论,该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机器人系统。读博期间,他还发表过多篇 science。

在美留学及研究期间,他接触了许多制造企业客户案例,所在团队曾为美国波音和宝马提供飞机装配线调度系统以及汽车定制化柔性生产线,并为富士康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他敏锐地发现,通常企业里的管理软件,各自的数据不能打通,需要一个类似于总管的软件对所有软件做全局的优化。

抱着这样的念头,他在美国创办了宾通智能,创始团队的成员几乎都是华人,从数据决策到智能控制,宾通打造出端到端一体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抱着浓烈的民族情怀,他给所有的产品起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昵称。

比如“刘邦”(BAPS智能决策系统),是一个面向经营目标去思考,通过调度系统去进行生产过程控制的资源决策系统,在整个产品体系中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韩信”(BFMS多机调度系统),代表极强的资源组织和控制能力,承接决策系统下发的指令,在多设备运转中发挥着核心调度作用。单机控制产品“愚公”(BANS单机控制系统)代表一种任劳任怨、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导航定位产品“萧何”(BSLAM自主导航定位系统)代表一种独具慧眼、小心谨慎的精神,在物流机器人稳定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有产品的起名都有讲究,比如‘韩信’其实就是机器人调度指挥系统,这样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曾在美国待了八九年的龚超慧表示,这些年,华人在全球范围内做的研究很前沿,他希望能将这些好产品带回国。“这些产品高度标准化,既可以作为完整解决方案,也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独立部署。整套解决方案可与企业ERP°/MES/WMS等系统无缝对接,实时交互,提高工厂生产和管理效率,助力企业智能制造转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上海小囡返沪创业,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2017年,一直在美国创业的龚超慧决定回国。谈及回国的初衷,他回忆说,当时可以看到在中国智能化和机器人技术已经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国制造不仅仅具有成本优势,还出现了全产业链的供应体系,不管是敏捷性、迭代速度都有广阔的发展舞台。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奉贤小囡。在回到家乡前,其实他也去其他城市考察过。“可以说,回上海经过了理性的考量,一方面这里是我的家乡。另一方面,这里有大量高质量发展的企业,需要长期投入科技型产品和系统。和以前不一样,哪怕是制造企业,也不像过去只有低成本优势,这里有深厚的产业沉淀,有良好的城市环境,直觉选择上海更容易成功。”

龚超慧的直觉是对的。回国后,宾通智能站上了企业发展的快车道。

作为时代的弄潮儿,近年来,上海宾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为助力国内工业4.0的快速发展以智能算法为核心为传统企业提供柔性制造与智慧物流系统的解决方案。企业通过掌握人工智能算法、视觉识别感知、机器人软件架构、电子硬件控制等关键技术,为各行各业赋能。如今,它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已经覆盖半导体、机加工、3C、航空装备制造等多个行业,成功打入包括丰田、奔驰戴姆勒、施耐德等国际巨头供应商体系。

龚超慧介绍说,经过多年的积累,宾通智能的大部分客户都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这些企业在工业1.0、2.0、3.0阶段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数据。“与此同时,我们还尝试与专业的咨询机构厂商合作,将数字化能力、机器人系统服务等嫁接搭建到整体的解决方案中,输出给企业,帮助企业从0到1构建标准化与数智化。这有点像制造业范式的迁徙,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今,宾通智能已经拥有百人团队。龚超慧透露说,其实,创业早期的时候人手严重不足,创始团队的几位技术男又做研发,又做客服。需要中美两边跑,常常时差还没倒好,就要赶到工厂调试机器人,困得不行。有一次他的签证过期了,只能在国外在地下室的小屋里租住了半个月。

  颠覆传统思维,希望实现“换道超车”  

从科学家身份转换为创业者,他颠覆了曾经的思考模式。

几乎和所有的科技创业企业一样,科技创业的发展都要经历好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龚超慧将其比喻为“拿着锤子找钉子”,即寻找种子客户和应用场景。当第一个种子客户跑通了,企业需要积累更多客户。这时候不光技术要强,软件如何和现有系统结合,是否提供培训服务等种种问题纷然而至,需要不断打磨商业模式。

龚超慧介绍说,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增加规模,关注融资等问题。这几年,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构建上下游产业生态。“现在我们的产品在全球的排名都很靠前,包括国际上的工业软件巨头也在代理我们的产品。”

“我们现在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很多数据,5G通讯、物联网等基础设施,有低成本的工业控制器。万物互联后,有更多新的应用场景。这为我们的能更快迭代提供了良好的土壤。”龚超慧说。

在创业过程中,也有客户质疑过国产系统的稳定性。龚超慧解释说,这些年来,他们的产品与国际巨头的差异越来越小。“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经过几十年长期大量的实践,系统功能的完整度上占优势。但这些年,我们不断地在做国产替代方面的探索。在新老交替的数据时代和智能时代,一切皆有可能。比如中国的燃油车未必比国际大牌有优势,但电动车正在实现‘换道超车’,车载智能化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

他认为,智能制造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型生产方式,是新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它已成为制造业变革的发展趋势,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郭容/剪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