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场地开放,这里开启了一个财经文化“场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5月18日启幕到5月31日结束,2024上海科技节正在火热进行中。作为第23届上海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上海科技节系列活动之一,一场精彩纷呈的“SUFE 博物市集”开进了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馆,为师生和青少年提供了一站式体验海派非遗技艺、了解财经文物故事的“文化场域”。
// 博物市集展示特色文化 //
你知道中国结的别称吗?你知道漆扇用的是哪种技艺吗?糖画分为几种类型呢?在与非遗传承人的问答互动中,不仅能了解到非遗的知识,还能现场感受非遗人的精湛技艺。在市集上展示的“淞南蛋雕”“花样经剪纸”是上海市级非遗,而关于珠算主题的作品同时也是商学博物馆的特色收藏。
走进场馆,由上财附中“转角遇见财经”社团、商学博物馆、上海造币博物馆联袂出品的“民俗花钱主题微展览”映入眼帘。花钱是一种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钱形铸造品,虽然是“无用之钱”却大有乾坤。展览中商学博物馆馆藏含龙元素的古代花钱为首次展出,配合上海造币博物馆的熊猫金币、龙年纪念币、纪念章展示,演绎了花钱前世今生的变化。这既是馆校协同教育的成果展示,也是馆馆共建的又一落地成果。
一张纸一盒墨一个蒲包,润湿,洇干,蘸取,蒲拓,古钱币“画像”就能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不少小朋友都参与到了其中。中国古钱币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青少年们通过亲手制作一张钱币的拓片,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匠心”传承,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和拓印技艺独特的精神内涵,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 是志愿实践也是美的体验 //
现场,除了“育衡宣讲”志愿者为观众们导览商学博物馆之外,还有来自上财全校各院系、各年级的二十多位同学和上财附中“壹禾宣讲”团的高中生们参与到了市集各类活动的志愿服务中。
2022级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久美扎西表示,上海城市非遗和少数民族地区非遗在一个场域融合展演,这样的形式感觉很新奇,也开拓了自身的视野,从文化的角度更理解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统一性。上财附中的沈鸿辰说:“暑假里我就来商学博物馆开展志愿实践了,这次的快闪展览是我项目化学习的成果转化,又刷新了自己在博物馆的新体验,真的感觉在博物馆有学不完的知识。”
据介绍,商学博物馆与上财附小开展的财经素养博物馆实践课,让超过240名小学生来学习。“我是第一次带着问题走进博物馆!”手拿学习护照的张同学开心地说。“育衡宣讲”的大学生志愿者化身研学小导师,通过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引导着同学们观察文物的外观,找寻文物上的信息,学习文物背后的财经知识,激发同学们的探索欲望。
这里也是各类高校课程的情景教学场所,学校的《货币银行学》《经济中国》《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保险学原理》等财经类专业课程以及《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思政课都是商学博物馆的“常客”。还吸引了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多项文博、艺术、财经类课程将课堂搬到展厅来。
据悉,2024年,上财商学博物馆将以“社会大美育计划”为引领,贯彻落实学校“美育行动计划”,推出“SUFE 博物”品牌美育系列教育活动。伴随毕业季的临近,廉洁文化教育、毕业生主题教育等展教活动也将陆续上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