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警惕“胖猫”事件中的标签暴力
2024-05-20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重庆警方5月19日晚间通报了“胖猫”事件的详情,通过调查,证实了“胖猫”与谭某存在真实恋爱关系,谭某未实施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以恋爱为名骗取“胖猫”财物的行为,因此不构成诈骗犯罪。这份通报的翔实程度在一般案件中是比较罕见的,针对外界的疑问和关注,几乎一一解答。

那么,这个掀起巨大舆情的事件会因此盖棺定论吗?当天晚上,关于这份通报的分析、讨论、争吵响彻全网,哪怕在这样一份细节翔实的通报面前,所谓“坚持派”和“打脸派”之间的对立也没有平息,舆情经过了一个月的发酵,涉事人早已被打上了形象钢印,进入了标签化的形态。就像把争论的网友硬分成“坚持派”和“打脸派”,这种急不可耐贴标签的非理性行为,正是滋生网络暴力和群体对立的隐患。

跳江事件发生之初,“胖猫”的游戏代打身份被很多自媒体不断提及,以片面的信息强调他年轻、痴情、不知世间险恶、心理脆弱等属性,以至于很多网友对这个职业形成了固有印象。谭某则很快被媒体、网友贴上“捞女”的标签,仿佛一切有经济往来但没有结果的恋情,必然有“渣男”或“捞女”的存在,既然一方以命殉情,那么另一方必定是“捞女”。

这种标签化往往与“被剪辑”的事实紧密相连,很多网友对事件的定性源于“胖猫”姐姐社交账号公布的转账记录、微信聊天,即便这些都是未经篡改的真实记录,也不代表这些就是两人恋情的全部。原本两人恋爱属于私人事件,外人很难厘清是非曲直,但一些网友却基于片面信息直接贴标签,进行无责任的道德审判。

类似诸葛亮、林妹妹、孙悟空这样经典的文艺作品人物,能够有如此大的传播度不是因为角色的复杂性,而是因为脸谱化。投射到当今的网络世界,网友可能并不了解“胖猫”、谭某,可一旦贴上了“游戏代打”“捞女”的标签,形象仿佛立刻就清晰了,在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时代,贴标签最方便消化公共事件,即便手里的这盒快餐,远远不代表满桌的菜。警方通报发布后,有多少网友是逐字逐句看完整个通报的,又有多少网友只听了一个大概,就急于上网码字表立场的?

可以预见,未来“胖猫”姐姐刘某也可能将被贴上“人血馒头”的标签,那些曾经施加于谭某的网络暴力,也将对准刘某。根据警方通报,刘某的行为给谭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将依法进行处置。可就在近日,关于“刘某与‘胖猫’关系不佳”,“刘某会重新开号带货”的传言已经在网络传出。还记得去年一位武汉的母亲跳楼自杀,就是源于她在女儿逝去之后被网友质疑不够悲痛,想当网红吃“人血馒头”。如今针对刘某的新一轮道德审判,恐怕正在路上。

社交媒体时代,当媒体、平台包括网友不断突出“捞女”之类的标签,很容易出现偏离、背离事实的网络化定性,一旦习惯了这种模式,那么网友不假思索的正义感,很可能变质为动用网络私刑的快感,滋生出伤害性极大的标签暴力。

“胖猫”事件从一件私人事件发酵成公共事件,冲破了私人性与公共性的边界,是值得警惕的。个体事件符号化,个体人物标签化,如果不及时管控舆情,会引起性别对立、职业歧视、群体撕裂等矛盾,引起负面的情绪碰撞和社会影响。

在这次警方的通报中,还对事件中造谣、网暴的个体进行了追责,外界也很关注处理结果。希望网络空间能多一份理性认知,多一些美好共情。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