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生活技能,也是Z世代的刚需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近段时间,以“3分钟教你正确挑水果”“教大学生辨识猪肉”“你不了解的生活小技巧”等视频走红网络。类似“公益烹饪课”“维修课”之类的线下生活技能课程,名额常常被秒光。
这些短视频的走红并非偶然。从如何挑水果到如何辨识猪肉,短视频科普正以其贴近生活的形式不断进化。这也让我们必须正视这些“视频图书馆”的作用。视频化的通识技能讲授,以结构拆解、核心提炼让学习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在B站,“教大学生辨识猪肉”视频的播放量近500万次,而在抖音上,该视频更是收获了超过175万点赞。视频中,博主详细展示了如何区分里脊肉、前腿肉等部位,并介绍了哪些部位适合制作红烧肉等菜品。网友们在评论区纷纷留言称赞这一实用的生活教学,认为其“传授真知”,并调侃它比不少选修课更“有用”。还有网友将这一分解猪肉的过程视为一种新颖的解压方式,“给我来一头猪,我现在强得可怕。”
常识类短视频爆火,这恰恰是年轻人正在登录自己的“社会角色”。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脱离父母的照顾,开始独立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年轻一代,往往习惯于在超市购买已经处理好的肉类和蔬菜,对于食材的原始形态和烹制方法相对陌生。如今生活常识短视频的热潮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习生活技能的渠道,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们的独立自强意识。
在这个外卖发达、商超便捷的时代中,年轻人正在主动走出“舒适区”,掌握一些实用的生活小技巧,如烹饪、维修等,有些人甚至是靠视频解锁了“修水龙头”“换插座开关”这种“家长专属技能”,想必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加得心应手,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增强了自主性和自信心。
与此同时,线下生活技能课程的兴起也反映了社会对实用技能教育的重视。从“公益烹饪课”到“维修课”,这些课程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习新技能的平台,更加强了社区间的联系与交流。名额被秒光的现象,更是证明了人们对提升自我能力的渴望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年轻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活品质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小技巧和日常经验其实并不深奥,但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出超乎想象的作用。无论是亲手煮出一锅香气四溢的热汤,还是修复家中的小电器,或是挑选到新鲜可口的水果,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技能,实际上都是“小确幸”的秘诀。它们简单实用,无需过多繁复的步骤和技巧,只需稍加学习和实践,便能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和满足。
既然,生活常识对Z世代而言成了“刚需”,那各大高校也应看到这一点,不妨在学科知识教育之外,在选修课系统中设计一系列涵盖生活各个方面的基础常识课程,如烹饪、家庭管理、基本维修、健康与营养、个人理财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确保内容的适宜性和渐进性。另外,除了在家庭当中由父母传授的传统做法之外,社会机构,譬如街道亦可定期在社区中心或公共场所举办生活常识讲座和工作坊,邀请专业人士讲解烹饪技巧、家具维修,或者举办趣味性比赛,如挑水果比赛、烹饪比赛,让大家“玩着就把知识点学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