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05-2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5月22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上海。在上午的情况介绍会上,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葛东波介绍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创新突破,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要求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力突围,生物医药累计获批1类创新药、三类创新医疗器械占全国1/4和1/6,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语料和人形机器人加快布局,打造“模速空间”。2023年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

重点产业集群深耕提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加快出产值、出品种、出效应,实现集群化发展,一批大国重器取得重要突破,大飞机实现商业首飞、国产大型邮轮首航、航天“一箭41星”首发、新能源汽车产量首破百万,国家重型燃气轮机试验基地启动建设,世界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正式投运未来动能加速培育,面向未来,拓展上海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加快发展四个新赛道,前瞻布局五大未来产业,打造张江、大零号湾、临港三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产业增长新动能。

发挥制造业主战场作用,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3.94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工业投资屡创新高,工业投资增长5.5%(制造业投资增长6.7%),新兴动能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43.9%;“海陆空”等领域规模持续壮大,船舶增长15.5%,新能源汽车增长34.7%,航空增长28.8%。

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搭建国家级(3家)、市级(11家)两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形成100家国家级为引领、915家市级为骨干、2000余家区级为支撑的企业技术中心三级创新网络。聚焦EDA、智能计算、人形机器人等方向,构建产业生态型创新联合体。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推动创新成果加快产业化落地。

数字化和绿色化“两化转型”加速推进。全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紧抓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工厂两个“牛鼻子”,累计建成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3家、示范工厂19家、优秀场景111个,是国家级智能工厂和优秀场景“双料冠军”城市;累计培育“工赋链主”25家、工业互联网平台34个,共链接全国120多万家企业、861万台设备,带动21万中小企业上平台。持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累计创建14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3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8家国家级绿色园区67项国家级绿色产品。上线国内首个工业碳管理服务平台,推动行业龙头企业率先开展绿电交易,在产品碳足迹评价与碳标签、供应链碳管理、碳金融产品创新等领域率先开展工业碳管理试点。

融合化赋能提升激发新活力。全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生产性服务业支撑能力不断提升。2023年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实现营收总额30813.0亿元,同比增长3.75%。服务型制造示范发展,31个主体获评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示范,浦东新区、松江区入选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制定发布促进产业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促进重点产业垂直服务、工业品数字服务等六类平台集聚发展。

产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全市工业劳动生产率超过45万元/人,产业园区单位土地工业总产值超过85亿元/平方公里,四批55个特色产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出近110亿元/平方公里,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产业投资持续扩大。以上海市产业地图为导向,强化市区协同和一盘棋统筹,瞄准首批14个重点产业链32个细分赛道,聚焦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细分赛道强化产业链招商,打造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全力打响“投资上海”品牌,连续四年举办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发布实施投资促进“24条”政策措施,依托进博会、工博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重大平台开展专题招商,2023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超1700个、总投资超1.5万亿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