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新赛道产业……感受上海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为期6天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今天启动。6天里,央媒、市媒将深入传统产业转型、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新赛道产业、人工智能、科创和金融中心建设等领域集中采访,感受上海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2+2)+(3+6)+(4+5)体系初步构建
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迈开新步伐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上海加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2)+(3+6)+(4+5)”体系初步构建:第一个“2”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后面一个“2”是数字化与绿色低碳协同转型,“3+6”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4+5”是抢先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产业和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未来产业方向。
三大先导产业创新突破,生物医药累计获批1类创新药、三类创新医疗器械占全国1/4和1/6,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语料和人形机器人加快布局,打造“模速空间”。2023年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占全市GDP的24.8%,日均新增科技企业37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4万家(2022年2.2万余家),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21.1%。
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进一步攀升,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3》中,上海-苏州集群排名上升至全球第5位。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涌现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成果,上海科学家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篇,占全国26.2%。
2023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保持经济中心城市首位度,位居世界城市前列。
2023年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4.4%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达10%左右;全市财政科技支出528.1亿元,增长36.7%。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上海位居全球第6位
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35)排名中,上海位居全球第6位。2023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再创新高,达到3373.6万亿元人民币,集聚14个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
截至2023年末,科创板上市企业566家,其中上海89家,排名全国第二;首发募集资金、总市值排名全国第一。
打造“浦江之光”行动升级版,推动数字化服务平台应用。上海“专精特新”专板开板运营,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认股权综合服务试点等稳步推进。科技信贷产品不断丰富。推出“沪科专贷”“沪科专贴”再贷款、再贴现专项产品。
截至2023年末,上海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余额和户数较年初增长均超50%。科技保险创新发展,2023年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保单数量超过40万件,提供风险保障3.1万亿元。集成电路共保体、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生物医药人体临床试验责任保险等试点持续推进。
2023年上海口岸货物贸易总额达到10.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25.5%,占全球比重达到3.6%左右,继续保持全球城市首位。新型国际贸易加快发展,2023年离岸经贸业务企业名单扩展到577家,国际分拨中心企业扩展至100家,支持布局海外仓数量达110个。贸易型总部和功能性平台加快集聚,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千亿级市场平台数量达到1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971家。
2023年,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915.8万标准箱,连续14年蝉联全球第一;中国首个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交易;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成功开启商业运营,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启动建造。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显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世界排名从2014年的第七位逐步升至2023年的第三位,成为继新加坡、伦敦之后世界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