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以丰盈的精神,驱散“拜金”迷雾
2024-05-22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主打一个“有钱任性”的百万级网红“王红权星”已被各大社交平台封禁或屏蔽,与此同时也有数位炫富网红遭到了同样的处理。今年4月21日,中央网信办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展示了相关部门打击网络炫富行为的力度和延续性。

“王红权星”的过往视频,无非是摆拍豪车、豪宅、名包首饰这些炫富内容,毫无新意,可即便如此,他在某平台还是拥有430多万粉丝。类似炫富网红是被封了一批,又冒头一批,证明这样的行为依旧有流量,是值得警惕的。

许多已经曝光的案例证明,炫富人设的背后往往与传销、微商联系紧密,通过夸大个人财富,编造“成功例子”,为之后的诈骗、“割韭菜”行为埋伏笔,吸引普通大众入套。类似的黑色产业链一直是相关部门严厉打击的目标。

这些炫富行为只给你一个“腰缠万贯”的结果,而避开了财富累积的过程,让受众脑补着“快速成功”“一夜致富”美梦。以这些富豪人设作为偶像,会导致因为虚荣而与他们一样去造假、搞人设,在自己的圈子里再次传播,形成了链条效应和负面的社会影响。

这些炫富行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在网络世界的投射,利用普通人对财富的渴望,滋生嫌贫爱富、虚荣攀比的不良风气,甚至鼓噪社会焦虑,形成从“拜富”到“仇富”群体对立。

2021年,网信办也曾发起过一次专项行动,2个月内封禁了4000个炫富账号,当时这一事件甚至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一些西方资本和利益集团,是乐见更多中国民众陷入“拜金、逐利”的精神囚牢,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的不良价值观引导。

青少年仍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建立的阶段。网络炫富抓住了青少年猎奇心态,设置流量圈套,并以其“光鲜”外壳的诱惑力,给青少年群体的三观建立带来巨大冲击。之前已经出现了小学毕业生给同学赠言“为了人民币加油”,高校贫困生“炫富”等现象,如果长期接受炫富、拜金信息的洗脑,会让青少年形成“追名逐利”的固有认知,使得梦想变得廉价,自我奋斗的财富观不断模糊。    

同时也必须承认,很多人受炫富行为影响,本身是精神贫乏的一种表现,以至于被那些被精心包装的人设所吸引,对此恰恰需要让真实的人生榜样来给人以启迪。5月22日是袁隆平、吴孟超两位国士逝世三周年的日子,他们的人生无法复制,但“一稻济天下,肝胆两昆仑”的精神却可以充盈每一个普通人的精神世界。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如果能读懂这些话,体会其中的精神,必定能驱散炫富行为带来的“拜金”迷雾。

当你把刷炫富视频的时间,用来品读两位国士的生平,想必一定会有所领悟。一个人的境界与地位,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而是他创造了多少价值,分享了多少成功,展现了怎样的品德。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