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首款“全长三角造”工业机器人来自这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视频
5月23日上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在新时达位于嘉定的智能工厂内,一台弧焊机器人刚刚下线。这台机器人颇为特别,其轴承来自温州,伺服电机产地衢州,减速机则为苏州出品,机器人本体及一二级零部件供应均不出苏浙沪皖。这样的“全长三角造”机器人,从2022年下半年以来,已出货近3200台。
“在机器人业务方面,新时达致力于成为全球的第一梯队。”新时达总裁梁锐介绍,在技术研发方面,新时达实施“对标进口、取代进口”的市场战略,对标国际领先品牌进行产品研发,建立学科结构完善的高素质研发团队,完整掌握机器人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软件系统关键技术,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掌握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的企业。截止2023年底,公司已获得授权发明70件、实用新型60件、外观25件、软件著作权26项。
而首款“全长三角造”工业机器人,则是来自一个由上海牵头的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计划。据权威机构统计,韩国、新加坡、日本、德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密度前四国家,这与这些国家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深度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强关联。其中,密度第一的韩国,每万名工人中的工业机器人数超过一千台。中国以395台/万名工人的密度,居全球第五。
但不容小视的是,作为制造大国,我国已连续十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在全球的装机份额从2012年的14%升至2022年的52%。令人振奋的是,同一时段,国内市场从几乎由外资品牌垄断,到2022年实现了35%的国产替代。2023年底,内、外资工业机器人出货数量出现“四六分”格局。据分析,商务与价格策略灵活、服务响应周期短等,构成了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的比较优势,而其在国内布局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以及不断跃升的核心技术自主能力,更让外资品牌倍感压力。
政府部门则趁势添柴。据了解,2022年7月,上海市经信委向苏浙皖工信厅发函,商请支持打造首款“全长三角造”机器人,以抵御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进口依赖程度高所导致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该计划中,上海新时达机器人被推举为首轮“链主”,另附一份长三角建议企业名单。记者在此份名单中看到,在工业机器人三大关键零部件领域,谐波减速器和RV减速器有苏州绿的谐波、绍兴来福谐波助阵;伺服电机和控制器则有衢州禾川科技、上海新时达的亮剑。另外,工业机器人轴承、本体线缆与壳体的供应商中,也有温州、苏州、宣城多地可选。
根据计划,“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在2022年的首批出货量要超过200台,2025年力争下线2000台。来自“链主”新时达的数据显示,目标已提前超额完成——2022年当年,“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即出货827台,2023年更是完成了2338台。市场应用方面,“全长三角造”机器人首次进入汽车主机厂,应用在吉利临海基地白车身焊装产线。
但打造自主可控的“全长三角造”工业机器人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据新时达总裁办主任张镇奎介绍,供应链的纯国产替代,意味着“朋友圈”的推倒重来,涉及零部件的重新设计、实验室验证及用户验证,其间也曾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关键在于,在纯市场竞争环境下,用户未必会为“支持国货”的情怀埋单,只在意“好用”与否,关注的是国产机器人能否达到与外资品牌相当的品质,还有更优的服务及价格竞争力。
“机器人‘全长三角造’,使供应链距离更短、更集中,交付周期更有保证,也强化了‘链主’的溢价能力,最终使整个区域的工业机器人实力迈向新高度。”上海市经信委智能制造推进处负责人说。据透露,下一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和苏浙沪皖工信部门,或将酝酿推出第二轮“链主”企业。
新时达总裁梁锐介绍,在制造技术革新方面,新时达机器人在上海和深圳分别建立了基地,拥有六轴机器人和SCARA机器人产品线,年产能2万台,拥有国际领先的机器人制造机器人工厂,提升了交付能力,确保了产品质量稳定。2020年该工厂入选上海首批智能工厂, 2021年度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23年入选上海市首批标杆性智能工厂。
在市场应用方面,新时达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有率领先企业,累计出货量超过4万台,位居国产第一梯队。公司已熟练掌握焊接、切割、分拣、装配、上下料、打磨抛光、搬运码垛等多种工艺,在新能源、3C、白电、汽车零部件、食品饮料、金属加工、军民融合等行业推动了示范应用,目前已经进入汽车整车企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