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向海图强,海装先行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全力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
2024-05-2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

长兴岛向海而生,是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依靠海洋装备产业优势,积极推进海洋科技岛建设。5月25日下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

在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的大厅里,成列着“思源号”、“天鲸号”、“开拓一号”、“曼塔号”、船舶巨型总段自动对接平台、六自由度波浪补偿平台等海洋领域重要科研成果。

天鲸号是首艘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它还有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造岛神器。它的诞生意味着疏浚领域的‘大国重器’牢牢掌握在了中国人自己手中,不再受制于人。”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海洋装备研究院执行院长翁震平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是上海市的新型研发机构,是服务船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基地,是海洋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一体化、海洋工程与海洋科学充分结合的全新学科形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调研行中发现,上海交通大学聚焦海洋强国战略需求,持续深入推进“大海洋”建设,打造海洋领域体系化研究的“集中区”。

翁震平介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以自主研发高端海洋装备为核心,凝练大科学和大工程难题,有组织开展战略性、原创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目前,重点布局智能制造、智能装备、绿色动力、资源开发、水下技术、深海探测与极地科学等研究方向,取得了多项集成攻关研究成果:

首先,在攻关深海采矿关键核心技术上,实验室突破深水大功率液压、水下布放回收姿态自动控制、海底行走与矿石采集等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开拓一号”并完成1300米深海试验;正在研制的“开拓二号”采矿车具有复杂海底地形自适应行进、深海硬质矿岩精细破碎开采、深海环境综合感知与智能控制、超深水重载装备布放回收与海洋环境扰动影响原位监测等创新技术。

其次,在研制深水ARV装备系统上,突破了系统总体技术、兼具ARV/ROV作业能力的ARV本体技术、ARV和中继器双潜器水下交汇对接技术、万米级极限海深耐压与水密等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思源号”全海深ARV系统并完成8000米级深海应用,创造了国际上首个在5000米海底完成大深度、远距离双潜器交汇对接的纪录。

在自主研制九自由度波浪补偿栈桥系统上,攻关强耦合、高精度九自由度动态补偿技术,成功研制样机并完成海试,适应4级海况,补偿精度≥95%,能大幅拓展恶劣海况工作窗口期,提升海上作业效率及安全性。

在设计合成主链降解防污新型涂料上,通过分子变革设计与创新工艺,研制了可在海洋环境中持续、稳定降解的树脂涂料并完成实船试验,具有持续稳定长效防污、减阻效果好、不易脱落、冲击不开裂等技术优势,从原理与效果上超越现役国际主流产品,正推动船级社认证与市场推广。

在研制船舶小组立无人化产线上,基于跨部门多领域的统一数据模型、数字孪生的小组立无人化产线控制等2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制4套自动化装备,开发1套软件系统,建成小组立无人产线原型样机。该产线可降低船厂工人劳动强度,大大提高船厂小组立建造效率,形成高效整洁、绿色友好的生产环境。

据悉,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占地面积236亩,规划建设8幢实验大楼,总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实验室于于2021年9月启动建设,一期建设数字中心、智能制造、智能装备、绿色动力、远海保障5幢实验大楼,将于2025年上半年全部正式启用。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将充分发挥高校的创新策源功能,服务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与世界级船海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建设需求,构建基础与应用研究相融合、海洋科学与工程综合化的新学科形态,为船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生产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