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赛车自主自制 来看同济电车队驭电逐光的追风少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施剑平/图、视频
F1中国大奖赛落幕之后,中国的赛车狂欢仍未结束。作为国际顶尖的新能源赛车赛事,FE电动方程式在阔别5年之久后重返中国,FE电动方程式世界锦标赛上海站在这个周末于上海国际赛车场展开角逐。FE与F1的关键区别在于动力来源——F1赛车使用内燃发动机,由汽油驱动;FE赛车则以电池取代油箱,是以电能驱动的纯电动赛车,代表着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在安亭镇,就有这么一群驭电逐光的追风少年,从造车到赛车,在电动方程式的赛道上风驰电掣,他们就是同济电车队。
黄子豪、赵远铮和郭俊超(从左至右)。
自主自制,一辆FE赛车的诞生
这是一个由集装箱改造而来的工作室,别看它只有100平方米的大小,一辆辆新赛车都是从这里诞生、出发的。
一进门,几个主力队员正围着一辆毛坯车贴碳布,看似简单的工作,方寸之间有乾坤。在它的旁边,竖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贴碳布的注意事项,事无巨细,精细化程度堪比绣花。可不要小看了这件目前还其貌不扬的半成品,它正是即将于今年9月征战亚洲水平最高的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日本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的DRe24。
“从早期的钢管车身到碳纤维单体壳,车身轻了一半。碳布一共要贴5层,整个工序必须要在5月底前完成,所以从早上8点一直到晚上11点,我们排了4个班,由12位队员轮班完成。” 同济电车队2024赛季队长赵远铮介绍道。同济电车队成立于2013年,主要由本科生组成,每年都会自主设计并制造一辆赛车,并以DRe加上当年的年份命名。目前车队一共有86位队员,分别来自汽车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等,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组成了技术部、管理部和商业部。11年来,车队创下了很多“第一”——国内第一支双电机车队、第一支四电机车队、第一支自制电池箱以及电池管理系统的车队、第一支拥有完整动态控制算法的四驱车队、第一支自制整车控制器的车队等等。
“我们大都是在大二的时候加入车队的,当时完全没有想到,亲历一辆赛车的诞生几乎要投入所有的课余时间,从概念构思到建模仿真、软件设计,再到制造机械、装配车辆,直至下地试车……尤其是比赛前,更加需要争分夺秒,通宵达旦早已是家常便饭。”队长郭俊超说道。
秉承“更轻、更快、更稳”的理念,每年的新赛车在性能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就拿去年的DRe23来说吧,它采用了金属3D打印技术加工成型的悬架摇臂、轮边立柱、冷却水套等零件,作为衍生式设计产物,在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中是首例。另外,郭俊超还带领团队优化了空气动力学套件,包括全新设计的单体壳、侧翼、尾翼等,不仅实现了轻量化,还提供了更大的下压力,确保了更好的过弯性能,使赛车在赛道上更加稳定、迅捷。在他看来,大学生电动方程式赛车最难的部分在于稳定性,电机报错、安全回路断开、绝缘异常……这类问题常常会冷不丁冒出来,这就需要在电气连接、软件配合等各个细节都要非常精准,稍微有点差池就会全盘皆输。电车还属于起步阶段,在造车的过程中,意外才是常态。与技术创新相对应的,是数不清的设计改进甚至推倒重来。为了赶工期、打比赛,车队的日程被排得满满当当,队员在寒暑假里都很少回家——寒假开始造车,暑假用来试车。即便如此,大家也都毫无怨言,乐在其中。
谈到今年DRe24的亮点,郭俊超表示,车队首个自制的逆变器即将“上车”:“电动方程式赛车动力总成‘三件套’包括电池、电机和逆变器。早在2019年的时候,当时的队长就提出要自主研发逆变器,因为如果不这样,就会对外部支持产生依赖,不便于日后的创新。经过5年的不断努力,终于可以在今年实现了。这些年来的摸爬滚打,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耐得住性子,稳扎稳打。”
电机啸叫,FE赛车也很“燃”
随后,记者来到了同济大学大学生汽车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若干辆往年的赛车一字排开,颇为壮观。“这辆是DRe18,获得过2018年日本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最佳电池箱设计第一名;这辆是DRe20,获得过2020年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的冠军;这辆就是DRe23……”赵远铮如数家珍。
在DRe23的前车盖上,记者发现了保时捷亚太赛车运动时任官方车手叶一飞的签名。原来,去年秋天,保时捷中国邀请同济电车队来了一场友谊赛, 718 GT4 RS对阵DRe23,这个签名正是在赛后留下的。那次比赛,驾驶DRe23的是车手组组长黄子豪。
“信号旗一发令,引擎的咆哮声和电机的啸叫声随之响起,犹如两头猛兽在赛道上飞奔。”黄子豪至今回忆起来依旧心潮澎湃,“在高速避障项目中,718 GT4 RS展示了优美的过弯走线,而DRe23也是凭借小巧灵活的优势游刃于赛道之中并略有领先。我们的电动方程式赛车的起步百公里速度是超过市面上的新能源车的,对于这一点,我们还是非常骄傲的。”
这个看上去书卷气颇浓的大四男生,为了成为赛车手,不仅苦练车技,还成为了健身达人。“方程式赛车是没有助力的,尤其是耐久赛非常考验赛车手的专注力和体能。”黄子豪解释道。在上个月举行的2024F1中国大奖赛中,他还成为了一名车检裁判志愿者。“从前只能在电视上看F1的转播画面,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参与其中,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这次的经历也让我对赛车有了新的理解:赛车手往往是赛车比赛的焦点,但在电视转播镜头看不见的地方,许许多多的工作人员都在默默付出,所以赛车终究体现的是团队的力量,也就是‘团魂’。”
作为一支以本科生为主的大学生车队,每年的队员都随着毕业季和开学季的到来而变动,为了更好地凝心聚力,车队也在不断调整团队架构。“在2023赛季,车队创建了功能负责人制度,打破了组和组之间的界限,提高了队员整车设计水平和全方位能力培养。今年,我们结合车队发展的需求,将功能负责人的职能扩展为项目负责人。”赵远铮说道,“在一个赛季中,我们会设置多个子项目,比如电池总成、轮边总成、人机工程、复合材料铺层设计、商业活动等,按照项目的需求,选调优秀骨干队员,并任命功能负责人管理项目的推进;针对车队技术传承,我们设立了底盘、车身、电控、电气四个技术组和运营组(商业+管理),队员在组中学习相应的技能和知识。在新的团队架构下,一个队员以某一职位的身份进入电车队,进入某一组,在组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优秀的工程思维与创新性的设计方法;在工作时,会接触到多个项目、进入多个项目组,在项目中锻炼工程能力、探索自己、突破自我;经历预备队员、核心队员、骨干队员的成长路径,在汽车行业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下,成为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年轻力量。”
== 链接 ==
DIAN Racing车队,中文名称为同济电车队,是同济大学大学生电动方程式赛车车队,车队每年自主设计并制造一辆大学生电动方程式赛车,并参加大学生电动方程式系列赛事。车队自2013年3月正式成立至今,对速度和效率的追求以及对环境的关注凝聚了一百多位具有国际视野以及创新思维的DIAN Racer。同济电车队的宗旨是打造世界一流的赛车团队,参加FSAE系列赛事,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交流平台。同济电车队隶属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创新基地,指导老师为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熊璐副院长和张智明老师。DIAN Racing将专注于高规格赛车设计制造和高效的项目管理,积极参与世界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同学校及80余家企业赞助商为新能源理念的推广贡献一份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