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奋进者|张建政:用创业式的实战,与中国制造业、机器人产业共成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在人口红利消退和用工成本不断攀升的大环境下,以往自动化产线已逐渐跟不上如今消费升级时代终端客户对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大力发展智能移动机器人去帮助企业完成智能化、柔性化的转型,推动数字制造、智能制造发展,已成为普遍共识。凭借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敏锐嗅觉,张建政博士决定用创业式的实战,与中国制造业、机器人产业共成长。
2017年,他来到母校上海交通大学门口的“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聚焦“移载作业”和“共生共融”,创建了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底层技术驱动、面向场景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
智能盘点机器人、智能无人叉车、智能配送机器人……在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示大厅里,各式各样面向多元复杂场景,实现不同行业应用的机器人让人目不暇接,将“降本”“增效”“提速”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介绍,这些年来,张建政博士以“面向场景开发,解决类人作业”为研发理念,带领这支平均年龄仅为30岁的研发团队,坚持软硬件及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生产,重点攻关机器人操作系统、工业级一体化控制器、生成式AI等前沿核心关键技术。
飒智智能自主研发了高实时性、高精度一体化控制器、开源开放SAGE-OS系统、“手眼脚脑”协同算法架构、层级式智能控制系统等创新产品和技术,解决了诸多传统机器人在核心软硬件领域的关键问题,进一步加速关键技术的国产化。基于此,张建政博士及其团队创新性研发“手眼脚脑”协同的智能移动共融机器人,突破了传统“围栏式”传统机器人在空间、作业能力、作业范围方面的限制,在多元复杂场景下具备自主决策、自主导航、自主作业的能力,根据工厂实际场景需求灵活变动,并作出快速、准确的决策和响应。作为一种更灵活、更柔性、更高效的载体,飒智智能移动共融机器人有效串联离散生产环节,打通工业生产物流“毛细血管”,助力企业重构灵活柔性的生产方式,数倍提升效率,快速实现数智化转型,正在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目前,飒智智能移动作业复合机器人、智能运送机器人等多个产品入选《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工信部优秀应用场景名单。
在张建政博士的带领下,飒智智能不断获得突破性成长,企业荣获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闵行区“小巨人”企业、上海市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工业机器人优秀企业、上海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成长百家企业等称号,通过上海市市级创新设计中心、区级技术中心认证,入围了2023年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25强并获3项PCT国际发明专利授权,进一步进入强生、蒙牛、上海电气、立讯精密、玛氏等海内外头部客户供应商体系,大规模助力用户加速自动化升级和柔性制造落地。
从最初的三人两桌到如今的两百多号人,张建政博士一步一个脚印,将企业做大做强,他也非常清楚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职业院校的拔尖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是能够不断为科技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的重要抓手。所以,我认为,只有双管齐下,为产业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
面向前沿科技领域,张建政博士围绕智能移动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培养,以市场为导向为高精尖领域培养卓越人才。他一方面建设内部研发赋能体系,持续培养自身研发团队,另一方面不断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主体深度合作,搭建起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平台,且先后担任了上海交通大学“铸人计划”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学院MEM(工程管理硕士)讲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创业导师、第二工业大学教授、上海电机学院研究生企业导师等职务,依托产业实践经验给予人才更多指引,让教学与产业深入结合。
除此之外,由于移动机器人是近些年的新兴物种,大量缺少配套的调试、运维、部署人员。面向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张建政博士与各大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搭建起产教融合的平台,将学校学科建设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需求深度契合,利用产教融合、双师教学、实训基地共建等培养模式和育人理念,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技能水平和职业精神,以创新之力激发科技活力,实现产业人才培养和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双胜共赢,为更多智能制造产业培养、输送技术应用型人才。
采访临近结束,张建政博士透露,就在第二天自己即将去国外出差,接下去的目标,就是要继续乘风出海,点亮世界版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