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航运中心和现代海洋城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落实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关键支撑,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航运中心和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承载。
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中,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当前上海正在加快推动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安全高效产业链,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
◆ 船舶海工产业链环节进一步发展完备 ◆
近年来,船舶海工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上海造船完工量约660万载重吨,位居全国第二(前三分别为江苏、上海、浙江),全市全年船舶与海工总产值1007.10亿元,同比增长约8.7%。
上海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研制能力突出。首制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顺利交付并开启常态化商业运营,第二艘大型邮轮下坞搭载总装。17.4万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24000箱双燃料集装箱船、“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等国际领先的高技术船舶实现上海制造,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储气装置以及深潜器、海底作业机器人等多种高端海工装备实现突破。
在此方面,产业链环节进一步发展完备。主制造商、系统集成商、专业服务商产业体系完备,涵盖研发设计、系统集成、总装制造、检测认证、运营服务全产业链环节,部分关键环节加速自主突破,一批“专精特新”创新企业研制出进口替代关键材料及部件,宝武特冶的殷瓦钢打破法国垄断,上海昌强的曲轴等关键零部件实现自主配套等。
产业链创新资源进一步集聚。建设中国船舶集团和中远海运集团“双龙头”引领的世界级船海集群,江南、沪东中华、外高桥、中远海运重工和中船动力集团等总装制造单位,以及 708、704、711等科研院所在沪集聚,中国海工装备、中船海舟等新业务加快布局,海洋工程装备、船舶动力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及功能平台加快建设,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上海海洋等高校的船海学科和专业人才培育国内领先。
中国船舶集团、中远海运集团发挥央企“链长”引领作用,民营企业发挥管理机制灵活、研发动力强、转化效率高等优势,面向核心领域深化创新布局,协同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开展分工协作、技术攻关、示范应用,构筑产业链配套完整、融通发展的集群生态。
◆ 邮轮产业:上海优势特色高端产业 ◆
在国家工信部的大力指导支持下,上海基本形成以外高桥造船为主体的大型邮轮自主总装建造能力、以中船邮轮科技为主体的大型邮轮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和以华夏国际邮轮为主体的大型邮轮自主运营能力,积极构建大型邮轮设计、建造、配套、运营全产业链发展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在打造特色集聚区上,重点推动宝山区、浦东新区、虹口区建设上海邮轮产业三大集聚区,培育大型邮轮研发设计、生产配套、总装建造和运营服务产业链发展生态。一是长兴岛重点发展邮轮和LNG特色产业园,集聚国产化配套企业,打造集研发设计、试验验证、总装制造、修理改装、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集聚区。二是宝山区推进建设邮轮产业特色园,主要集聚邮轮设计和邮轮物供企业,如中船邮轮科技、中船邮轮产业、吴淞口国际邮轮公司、上海集艾邮轮等。三是浦东新区聚焦外高桥区域推进建设总装建造基地和邮轮小镇,重点发展邮轮总装建造、生产配套、工业旅游等业态,以外高桥造船为龙头牵引,集聚中船邮轮供应链、戎美内装、上海兆和、浦东管件等邮轮制造配套企业。四是虹口区依托北外滩建设邮轮总部基地和航运服务高地,吸引了全球三大邮轮集团子公司落户,集聚超过4500家航运服务企业和近40家航运功能性机构。下一步,上海将重点围绕通讯导航、数字影音、暖通空调等大型邮轮关键子系统开展国内外配套企业招引培育,加强市区两级招商联动,提升邮轮供应链本地配套能力。
上海国际邮轮港是亚洲最大的邮轮母港,目前已形成“两主一备”港口布局,“两主”即宝山区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和虹口区北外滩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两大邮轮港口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是我国邮轮运营服务核心枢纽,“一备”即浦东外高桥海通备用码头,以邮轮建造维修为主,兼备邮轮靠泊设施。一是推动建设吴淞口大型邮轮高水平国际服务母港。上海联合招商局集团投资20亿元,建成2个15万吨级泊位和2个22.5万吨级泊位,具备服务全球最大邮轮靠泊能力。重点支持邮轮船供产业发展,建成邮轮船供专用保税仓,推进建立本土邮轮船供体系,下一步力争发展成为亚太邮轮船供中心,提升港口服务产值。二是推动打造北外滩高端航运服务功能核心承载区。上海地方投资超过18亿元,建成国际客运中心8万吨级泊位3个、2万吨级泊位1个,运营管理岸线880米,可容纳50艘游艇靠泊。同时,依托交通部、上海市部市联合举办“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还建成上海船员评估示范中心,完善专业化船员服务体系,打造国际航运业治理规则研讨和重大航运政策发布高层次平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