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往事激荡人心,在这家红色书店里“回望红色经典”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光荣之城的红色往事依然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作为上海唯一的红色书店1925书局今天联合上海评弹团,为读者奉上了一场“碧血丹心迎曙光——回望红色经典”的评弹专场。听到那些熟悉的红色往事,不少读者湿润了眼眶,而“红色阅读”又一次掀起了热潮。
去年起,上海新华传媒与上海评弹团共同打造了“评弹中的江南文化”系列演出品牌,在1925书局定期上演,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这一期的演出正逢“红五月”,评弹团的青年演员们便特意为读者遴选了《王孝和》《江南春潮》《战·无硝烟》等一批红色评弹剧目的经典选曲。
红色剧目创作一向是上海评弹团的传统,老一辈艺术家们走上战场、深入生活,创造了一大批优秀红色题材作品,并且传唱至今。《江南春潮》便是评弹团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红色中篇评弹,当时演出汇集了众多评弹名家,如杨振言、周云瑞、蒋月泉、陈希安、张鸿声等,反映了上海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对反动派进行的一场英勇的、机智的、胜利的护厂斗争。
中篇评弹《王孝和》是第一部用评弹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作品。1955年,由上海评弹团的蒋月泉、张鉴庭、姚荫梅、唐耿良、陈希安等艺术大家共同合作,将革命烈士王孝和的事迹搬上了舞台。该作品当年在静安书场首演时,1000个座位,连演3个月,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其中蒋月泉演唱的《写遗书》、陈希安演唱的《党的叮咛》广为传唱,成为上海评弹团保留曲目。
近年上海评弹团新编创的《浦江钟声》《足迹》等红色开篇,也是这个创作传统的延续。《足迹》,以一个新上海青年的视角,带大家体验一场“红色之旅”,共同领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所蕴藏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而《浦江钟声》以黄浦江畔的钟声为题,融入了多种评弹流派,与读者一起重温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百年变迁。
参与演出的青年演员们告诉记者,每一次演绎这些红色剧目,在感动读者的同时,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次红色教育。与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共同去追寻党在上海的奋斗历程和崇高精神,挖掘上海这座城市血脉中的红色基因,这也是他们的使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