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术校庆为119岁生日庆生,复旦教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田
2024-05-2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今天是复旦大学建校119周年纪念日。“学术校庆”是陈望道老校长为复旦留下的优良传统,从1954年举办首届科学讨论会起,“校庆”一词与“学术文化”“科学精神”密不可分,至今已举办了58届。

从去年开始,为了进一步弘扬复旦的学术传统,凸显复旦的文化传承,复旦大学在整个5月举办了一系列的校庆学术讲座,今年亦是如此。各个学科的高质量学术报告彰显了学者立足前沿、服务国家的志向和情怀,激发广大师生投身学术、服务国家的热情。

本届科学报告会以“笃志爬北坡,科研启新程”为主题,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五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主题报告,他们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刘钊教授、世界经济研究所万广华教授、物理学系陈焱教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迟楠教授、生物医学研究院/肿瘤医院徐彦辉教授,期待师生们把五位老师身上严谨治学的精神带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也将爬北坡的精神融入到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中,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为复旦大学迈向顶尖一流大学作出复旦人应有的贡献。

其中,刘钊教授研究领域及方向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也是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复旦大学“钟扬式”科研团队带头人。他此次报告题为《好古敏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田》。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一句,出自《论语·述而》篇。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聪明的人,而是喜欢古代的学术和文化,并勤勉地去探求的人。”刘钊教授从事的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所研究的对象就是典型的“古”,从这个角度看,他也是好古之人。为什么要好古呢?刘钊说,现在我们所有的知识体系,除了外部引进和借鉴的之外,基本上都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如果我们不好古,不敏求,就不能深切地认识我们的过去,也没办法深切地认识当代。要想真正理解我们的国家、民族、历史和文化,就必须不光要好古,而且还要敏求。

“以甲骨文为例,我们现在已知甲骨文中有约4000个单字,但是现在认识的只有1000多个,还有2000多个不认识。如果我们不好古,不敏求,就没办法认识这些字,也就没办法通过这些字了解商代的历史和文化。”刘钊说,我们对古代所有的认知都来自古书,通过古书中的文字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没有文字,或文字没有保存下来,就会像古人设想的孔子没有出生一样:“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三古”——考古、古文字和古籍。为什么如此重视“三古”呢?因为“三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源泉。我们要想上溯我们的文化,了解早期的历史,就要追索到源头,而“三古”就是源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考释文字,刘钊为此举例谈了中心学者的考释和研究成果。在他看来,中心所有研究者都可以算是好古之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裘锡圭先生。裘先生是复旦文科唯一的杰出教授,一生从事出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今年已经90岁,但是依然每天工作不辍,在助手协助下,虽然已经双目失明,却依然写出超过9万字的学术文章。裘先生对学术的执着和追求令人感佩。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种子播撒在复旦青年学子心间,渐渐生根发芽。2023年8月,首届中国人民大学“树人杯”未来古文字学者学术征文大赛获奖名单公布,由中心陈剑教授、蒋文副研究员共同指导的复旦中文系2020级古文字强基班彭若枫的论文《据海昏侯孔子衣镜铭重思“博学而笃志”之义》获得了一等奖。彭若枫同学现已通过转段考核,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进入中心攻读硕士学位,更深入地投入古文字的学习和研究。“可见,不怕年轻,只要勤思多学,一样能变成好古之人。”刘钊说。

刘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浇灌心田最好的营养和水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保留了太多古人的智慧和奇思妙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需要我们去探寻和复原。他号召说:“让我们以孔子为榜样,努力传承中华基因,好古敏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