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赛场上来了一位青年医生,还拿了全国第三
2024-05-2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医学发展离不开传承,泌尿学科也需要星火相传。我是继外公和父亲之后的第三代泌尿科传承人,所以大家叫我‘尿三代’。”在不久前举办的《健康脱口秀·第三季》全国总决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主治医师宋奇翔的一段开场白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一路过关斩将,他拿下了全国总决赛季军的奖项。

  关于医三代    做一名好医生  

帅气的外表掩盖不了这位青年外科医生诙谐的内心,在脱口秀的决赛现场,宋奇翔生动演绎了三代同堂、医者相“轻”时的紧张刺激画面,幽默地讲述泌尿疾病诊疗观念的时代变迁,现场观众笑声和掌声连绵不断。

选择从医,宋奇翔觉得“偶然也有必然”。“虽然小时候我更喜欢文艺路线,比方说我的小号是业余十级,也多次在唱歌比赛中获奖,常常担任各项活动主持人;但是家里的医生实在太多了,家中最多的话题就是:看病救人,这些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宋奇翔的外公是泌尿科医生,外婆是麻醉科医生;到了父母这一辈,父亲同样是泌尿科医生,而母亲曾从事中医。

“上幼儿园的时候,最喜欢的是家里一本彩色的人体解剖图谱,彩色的画质,加上里面对人体器官、血管等详细的医学描述,深深地吸引了我。”宋奇翔说,看到他喜欢,外公便把这本书送给了他,并在书上给他写下了一段话:“解剖是医学的基础,做人是做医生的基础。”

最初,宋奇翔并不是特别理解这段话,但是他却从外公身上看到了“一名好医生是应该怎样做的”。那个时候,遇到病情复杂的患者,外公会亲自上门去询问病情,有些患者也会慕名来到家中。“只要患者的病情需要,外公从不拒绝他们的求助。”

对于医学常识、特别是泌尿科,宋奇翔从小就特别熟悉。他开玩笑说,凭借着他的“专业知识”,在幼儿园时就开始给小朋友们“义诊”了。越接触越热爱,后来选择学医,宋奇翔觉得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关于脱口秀    做好的科普知识  

博士毕业后,宋奇翔开启了泌尿科职业生涯,真正成为了一名“尿三代”。忙碌的工作之余,宋奇翔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吹吹小号、和朋友组乐队。不过,他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医学知识帮助到更多需要的人?在朋友的推荐下,他第一次尝试“健康脱口秀”。

“之前,脱口秀这种表演形式对我来说是盲区。但这次比赛既给我‘扫盲’,让我学习到了许多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也给老百姓‘扫盲’,让他们轻松有趣地接受科普知识。”宋奇翔说道。

不过,第一次尝试用脱口秀的方式传播健康,对于宋奇翔而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宋奇翔说,“光改稿件就前后改了十多遍,真的是拿出写论文的功底在磨稿子。嬉笑怒骂戳中你的痛点,幽默吐槽治愈你的身心,这正是这场脱口秀比赛的意义所在。”至于练习时间,宋奇翔说,时间确实不够用,所以连上下班路上都在练习。但是,当他真正站上了舞台,他没有感觉到过多的紧张,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讲述日常工作中的医学常识。

不过,让宋奇翔意外的是,最近有不少病人看了脱口秀节目后,专门来门诊找他看病。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老阿姨长期住在养老院,对自己患有多年的泌尿疾病一直抱着“逃避”的态度。在养老院集体观看脱口秀的节目后,开始正视自身存在的疾病,找到了宋奇翔。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老阿姨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也成为了宋医生门诊的忠实粉丝之一,鼓励了一批身边的病友前来就诊。

“专业做得再好,最终落脚点还是服务百姓,所以我常介绍自己就是‘修下水道’的,而且我们家这个‘下水道’已修了三代人,专治‘管道不畅、管子漏水、开关失灵’的问题。”除了脱口秀舞台,宋奇翔还从社区义诊到网络直播,从科普讲座到健康辟谣,在各大媒体平台发布多种形式的短视频,“正因为有‘尿三代’传承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学术专注度,我才能做更专业、更具广阔视野的科普。”

做科普不是医务人员的“副业”,而是职责。宋奇翔所在的仁济医院非常重视健康科普工作和科普人才的培养,创新举办了“科普创造营”“仁人说科普”等各种健康科普活动,打通科普传播“最后一公里”,让仁济文化和健康知识走出医院,走向社会。

选择成为“尿三代”,如今又成为了一名脱口秀健康传播使者,宋奇翔觉得“忙碌而快乐”。正如他在脱口秀中所说的:“虽然我们天天跟尿打交道,有人会很嫌弃,但我十分热衷这份事业。我平时看的最多的毛病叫做尿失禁,毕竟我的诊断经验从三岁就开始积累了。”谈及未来,宋奇翔说,他会坚持当一名好医生,也会坚持做有趣有意义的科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