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动物园70岁了!这些回忆你有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除署名外)
1954年5月25日,上海西郊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同年9月,市政府决定将上海西郊公园扩建为动物园,1980年,上海西郊公园更名为上海动物园。建园至今,上海动物园已累计接待超过2.3亿人次参观,成为了几代上海人成长的回忆。今天,她迎来了建园70周年的生日。
// 种群繁荣背后是一代代人的青春奉献 //
上海动物园动物种群从建园当初30余种40多头发展到了现在近470种、5000多头(只),其中一级保护动物近70种,二级保护动物近200种,涵盖了从鱼类到哺乳类,从国内到世界不同区域的主要代表性物种,建立起了华南虎、黑猩猩、斑嘴环企鹅、金丝猴、猩猩、大猩猩、长颈鹿等50多个优势种群。
种类繁多的灵长类动物是全园最具特色的动物种群,其物种、数量、繁育在国内处于领先。开国内先河的乡土动物区模拟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展示上海周边的本土动物,唤起市民更多了解和关注本土动物的保护。建园至今,已成功繁育24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东方白鹳、扬子鳄、赤斑羚等近50个物种属国内首次繁殖。近年来,动物繁育种类每年维持在70种以上。大猩猩、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的成功繁育是国内唯一实现四大类人猿都有繁育的动物园,为我国濒危野生动物圈养种群的发展和濒危物种基因多样性保护做出了贡献。这都离不开70年来一代又一代上海动物园人孜孜不懈的探索与追求。
每到夏夜,“夜游动物园”都能吸引很多市民前来,而早在1993年,老园长施新泉就想到在夜间开放动物园部分区域举办“中秋国庆之夜游园会”,他还创办了动物艺术节,并连续举办了多届。有一次甚至特地从日本借来考拉展出。考拉吃的桉树叶很特别,当时上海没有,施新泉联系航空公司每天免费为考拉运来桉树叶,顺利解决了考拉的口粮问题。历届动物艺术节广受市民欢迎,使动物园游客数大增。
上海动物园首届“中秋国庆之夜游园会”。受访者/图
当时,全国只有北京和济南两个城市动物园有大猩猩。施新泉与荷兰鹿特丹动物园园长联系,向他讲述上海动物园的理念,邀请并亲自带领大猩猩保护委员会的专家们参观上海动物园,全方位展示上海动物园的养管水平,同时还新建了一座大猩猩馆,成功申请到了大猩猩的落户。最初只来了1头雄性大猩猩“博罗曼”。经过多年的悉心饲养,大猩猩保护委员会验收时,认为上海动物园的饲养水平符合饲养大猩猩的条件,于是,几年后上海动物园又拥有了1头雄性大猩猩和2头雌性大猩猩。更令人惊喜的是,其中一只雌性大猩猩在来沪第二年就产下一仔,就这样,上海动物园拥有了第一个大猩猩种群,并在之后日益壮大。
84岁的上海动物园老兽医李克东在动物园工作了40年,退休已经24年,依然对曾经遇到的病例如数家珍:“记得第一个治疗的动物是小爪水獭,肺炎,发高烧,那时条件真是有限啊”“北美浣熊那个病例确实少见,后来做了切片,送去长春做病理才知道是肿瘤”“以前有只熊猫,上颌癌,怎么办呢?我们就趁着周日医院病人少,带着熊猫去医院的五官科进行光照理疗”……李克东说,“每一个病例都是一份留给后来者的宝贵经验,都是我们在未来诊治动物疾病时的有力参考。”
70年来,上海动物园也一直延续着“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师傅”一词在动物园有着沉甸甸的含义。今天,一本《我在西郊养动物》也被赠送给这些奉献了青春的“老师傅”。
老兽医李克东(左)进行动物诊疗。受访者/图
// 一个个地标见证了上海市民美好回忆 //
具有70年历史的上海动物园不但因众多奇珍异兽闻名于世,也有很多上海市民的美好回忆。
嬉戏于竹林边的“大熊猫一家”群雕诞生于1962年3月底,它矗立于大熊猫馆门前,成为了游人游览大熊猫的“指路牌”。
“大熊猫一家”雕塑
美术家周轻鼎先生晚年长期在西郊公园、中山公园等处观察动物,进行创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熊猫一家”直到七八十年代在上海动物园创作了多组动物雕塑,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个人动物雕塑展览的美术家。
“大熊猫一家”叙述了一个中国家庭对待子女教育的传统观念,寓意深刻,生活气息浓郁,也成为很多上海家庭来到西郊公园拍摄全家福照片的首选地。
市民黄伯伯留存着一张四十多年前拍的黑白照片。他至今都很清楚地记得,1978年12月1日是女儿一周岁生日,那天他们一家到西郊公园去游览。“在熊猫馆外面,她妈妈把她抱了下来,放在地上,我则习惯地把胶卷扳了过去,而就在这时,她看看地上,又抬起头来,朝我笑笑,同时把左脚抬了起来,两只小手朝两边摆着,摇摇晃晃地向前迈出了一步——这是她一生中迈出的第一步,而且是实实在在走的第一步。我见状,根本来不及调整相机的距离和光圈速度,甚至连镜头都来不及细对,仅出于一种本能,快速地按动了快门,把这珍贵一刻抢入了镜头。”黄伯伯说,虽然照片拍得很仓促,但对他们一家人来说,却是最珍贵的记忆。1996年女儿考上大学,2003年外孙女一周岁生日之际,他们还都特地在“大熊猫一家”的雕塑前拍照留念。
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形象矗立于上海动物园出入口的道路边,作者不详,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1998年,上海动物园花费一万元为其整修一新,大理石基座上还新增了英雄事迹介绍。市民金伯伯对此如数家珍:“战士欧阳海与我同龄,生于1940年。一次危急关头他把军马推离铁轨救下了载有数百旅客的列车,自己却壮烈牺牲。那是1963年,那年我正好大学毕业,在部队工作,部队里大力宣传学习他为民舍身的英勇事迹。不久后出版的纪实小说《欧阳海之歌》又使我了解了欧阳海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1971年金伯伯回上海探亲期间带着3岁的儿子游西郊公园,当看到欧阳海塑像时,他抱着儿子请园里的摄影师照了个相。后来他被调回上海工作,再后来有了孙辈,依旧会讲述欧阳海的故事。“2002年我又带着2岁的孙女游上海动物园,依旧在欧阳海塑像前照了个相。”相隔31年的两张照片,储存了一个普通市民不普通的记忆。
市民金伯伯与儿子在欧阳海雕塑前拍摄的照片。受访者/图
// 建立长三角动物园联盟共同保护动物 //
上海动物园与亚洲象有着不解之缘,1954年12月,7名科技、饲养人员去云南西双版纳考察,长途跋涉,历时半年,历经千辛万苦,才将傣族人民送给毛主席的大象“南娇”运回上海,开启上海动物园动物饲养繁育和展示的发展历史。
1972年5月,亚洲象“版纳”来到上海动物园,成为动物园象宫第二代女主人,并与“八莫”结为伉俪,相伴走过了46年,于2018年11月25日去世。“版纳”陪伴了上海市民几代人的成长,给上海市民留下了美好回忆。为了纪念“版纳”,上海动物园为其修铸纪念雕塑。2024年5月,“版纳和她的孩子们”青铜组雕塑在象宫广场建设完成。今天活动现场,这座全新的雕塑也正式揭幕。
据悉,为庆祝建园70周年,上海动物园也推出多项主题活动和展览。象宫广场上,设立了“与爱相伴、从心出发”上海动物园70周岁生日打卡活动。市民游客可在活动现场敲章打卡,并参与问答环节领取纪念明信片。园区内还有多处特色款动物章可供打卡,图案包括上海动物园特色动物扬子鳄、大猩猩、华南虎、大熊猫、金丝猴等。同时,上海动物园在园内科教馆举办多项精品展,“建园70周年回顾展”通过一个个发展故事,讲述上海动物园70年来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观念转变、技术革新;“上海动物园建园70周年专题摄影展”集中展出面向市民征集的摄影作品,以反映上海动物园在动物饲养、展区建设、园容园貌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成果;“探秘鸟类之美——约翰·古尔德版画展”集中展出约翰•古尔德鸟类版画作品,细腻的笔触、明艳的色彩,可以感受十九世纪初动物世界的神奇魅力;“上海动物园建园70周年集邮展”汇集了集邮爱好者精心编组的12部24框邮集作品,涵盖了传统类、专题类、邮政史类、极限类等,通过邮票领略珍稀野生动物的魅力。
以“为野生动物创造未来”为主题,长三角动物园联盟今天也宣布成立,联盟12家成员单位共同签署公约,未来将进一步深化野生动物综合保护、保护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为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做出贡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