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 艺术作品成“破烂”?大可不必一味攻击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对外开放展览后,引发了公众的热议——当然,甚至可以说是“冷嘲热讽”,尤其是其中一件名为《超级蜂巢》的装置艺术作品。
这件作品被如此嘲讽,是因为它本质上是一摞我们常见的包装箱。这些瓦楞纸箱和蜂窝纸箱经过裁剪后,被高高堆叠在一块电子屏幕上。屏幕中播放的视频,是纸箱被制作、回收和搅碎的全过程视频。纸箱中有个简单的机械装置,能让这堆纸板稍微动一动。
这叫艺术?这不就是奶奶不顾家人劝阻,辛苦收集并堆满自己卧室的纸板箱?它们的归宿不应该是垃圾回收站吗,为什么会出现在国家级的艺术学府作品展中?这是不少人在网上看到作品的第一反应,随即,网络上掀起了批评和嘲讽的大潮。
《超级蜂巢》这件作品又名《这也将会过去》,作品简介上,作者进行了如下阐述:“纸箱作为消费社会的一种速朽品,常常被很快地投入使用、运输、丢弃、回收,碾碎成新的纸箱,随即迅速进入下一轮奔走运送。它并不知道自己将被配送至何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珍藏留存它只知道,它的一切是终将过去的。”
暂且不论艺术本身,不知道有多少人关注到了纸箱上那个向上攀爬的手的投影。这是一个大众批评声中,被普遍忽视的细节,但恰恰这个细节,可能是阐述作品内核的一个关键。所以,在非批评声中,有人说从这只手的攀爬中,自己甚至看到了悲悯。
年轻的作者在巨大的非议声中,最终出来发布了一个致歉视频,为“作品给大家误会,让大家对当代艺术产生误解”跟大家道个歉。
我们认为,对一件艺术作品,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意见完全相左,是很正常的事。法国剧作家博马舍在剧作《费加罗的婚礼》中说,“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不可否认,归属于当代艺术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确实某些作品有故弄玄虚之嫌,加上这件作品本身跟寻常的“收破烂”高度相似,普通观众不解、吐槽也很正常。
不过,当代艺术只是看似没门槛。20世纪初为这个艺术门类“开宗立派”的杜尚创作的《泉》,以及随后意大利观念艺术家皮耶罗·曼佐尼的《艺术家的粪便 NO.4》等作品,至今也仍然有巨大争议,但也确实有很多观众理解到了艺术家所表达的讽刺——像后者就是通过罐头盒装粪便,来讽刺消费主义时代艺术的商品化。
艺术大比例是反常规、反教条、反习俗、脑洞大开的精神创造,自有渊源,自成天地。它或许并不能迎合所有人的审美,但攻击就大可不必,我们对自己不懂的领域还是保持审慎为好。如果有时间有可能,在一边倒的批评声中,我们不妨在开口之前先安静5分钟,先大致了解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再试试看,是否能结合自己的阅历,理解这个作品想说的精神内核。艺术并无定论,几百年前不被主流认可的艺术形式,后世成为经典, 不在少数。
对艺术家们来说,不用只感叹知音难寻,认真听听观众的意见也是必须的,这是一种双向交流。艺术如果只是纯粹的作者个人表达,拒绝和大众沟通,那放在家中自我欣赏即可,陈设作展,本身就是期待和大众产生共鸣。但同时,艺术更是一种向内的修为,过于缴械迎合,也就磨灭了艺术的精灵之气。
在倾听意见和坚持自我之间,艺术家如果能找到正确的平衡点,这对艺术在大众中的普及、对艺术本身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