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需与社会责任融合,2024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上发布这一上海倡议
2024-05-31 上海

《科学学上海倡议》发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科技创新需要与社会责任相融合。昨天和今天,“浦江创新论坛——2024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来自各国的专家们提出这一看法。会上发布《科学学上海倡议》,这一钱学森、钱三强等老一辈科学家所倡导的学科研究,也将成为进一步推动科研实践活动的“指南”。

  ◆  如何开展“负责任的创新”?  ◆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政策面临五大挑战:一是如何保持创新政策与更大的社会公共治理目标相一致;二是如何保障负责任的、符合伦理的、开放的创新研究;三是如何在不扼杀原创性的同时指导科技创新活动;四是如何确保科技创新政策推动实践发展;五是如何提升公共资金投入的有效性。”哥本哈根商学院组织系教授艾伦·欧文在会上表示。

艾伦·欧文

在他看来,在社会发展的更大背景下,科技创新需要与社会责任相融合,重点讨论科学技术研究能够为“社会中的创新”做出何种贡献。艾伦·欧文认为,科技创新的目标应与更大的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推动科技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然而目前,研究机构发布的各种科创排名并没有纳入社会发展目标,这不利于推动“负责任的创新”。

对此,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也表示赞同。“我们可以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把创新定义为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乃至文化价值的创造过程,如果科研人员在选择课题前思考这四个价值,那么后续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可能会降低很多。”他表示,在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未来产业是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和研发人员大国能够做的。

穆荣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与政策局发展战略处处长孟庆峰也表示,基础研究若无法有效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就很难吸引足够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基础研究之中。但同时也要尊重基础研究的长期性和成果的不可预见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和保持定力是支持基础研究基本的原则,而基础研究最根本的还是人才培养。”他表示,对于打通“大生态”和“小生态”,需要探索一系列支持制度,构建“多样化的制度体系”,每个人都要置身其中,不能袖手旁观,才能把事情做好。

  ◆  新质生产力视野下如何看待科创中心建设?  ◆  

今年是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10周年。穆荣平认为,科学学专家在研究创新政策时,要关注创新系统能力建设,思考如何将这种区域能力建设推向科技创新链的前端,并使其更系统化。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大科学设施布局和运营就是个很好的范例。“张江大科学设施集群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应产生越来越大的系统效应,推动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研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在新质生产力视野下,如何看待世界科创中心建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劲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本质是要进一步强化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而创新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财富的创造者,不仅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标志,更是其成长的发动机。他表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过程中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和价值共创,社会创造活力的践行范式逐渐凸显。

陈劲

“对于科学家来说,最好的时间必须花在科学研究上,而不是来回坐飞机和巡讲。”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则直言不讳,提出了对科学家的要求。在他看来,目标明确的基础研究和目标不明确的基础研究都要去研究,这个过程需要科学学研究者来提出建议。颠覆性创新是事先无法预知的,只有逐步实践才知道。他也希望专门做科学学研究的学者多和科学家们交流,特别是当他们碰到困难的时候。

圆桌论坛

会上,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也联合参会嘉宾共同发布《科学学上海倡议》。据介绍,科学学是关于科学与技术的科学,致力于研究科学和科学活动的发展规律,进而促进科技政策的制订、科研管理的改进,以及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改革开放后,在钱学森、钱三强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支持和倡导下,科学学一度用于指导科研实践活动。上海是中国科学学的重要始发地。1980年,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成立,成为中国最早成立的科学学研究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