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话剧《向延安》上海站圆满收官,七一档登陆国家大剧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快去那光明照耀的地方,快去那火把照亮的前方,我们,到延安去!”当历经千帆的男主向金喜与旧时好友罗家英重逢,仍然慷慨激昂地念出年少时“到延安去”的约定,暮然回首,那些逝去的、远离的所有人物都一一站上舞台,大幕落下,观众席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至此,话剧《向延安》连演6场,首演轮上海站演出圆满收官。
记者获悉,话剧《向延安》即将于6月28日进京,登陆国家大剧院,连演4场。应广大观众的热切期盼,9月中旬,该剧还将重返东艺舞台继续热力上演。
“所谓的史诗,其实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
话剧《向延安》改编自著名作家海飞曾获“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双年奖”同名小说的话剧《向延安》自上海站官宣伊始,便受到业界的关注与期待,开票仅48小时迅速登上票务销售榜第一名,首演前全部6场门票全线售罄,成为2024年备受观众期待的热门戏剧新作。
话剧《向延安》的首演,吸引了众多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进场观看,不少观众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这是“一部截然不同的谍战话剧”,同时话剧《向延安》入选“光荣之城”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精品活动,也被主流媒体赞誉为“平民史诗”,获得了不少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著名导演陈薪伊评价:“话剧《向延安》竟如此之好,深感意外。三个小时,让你高度集中,跟随剧场人物的精神世界巡航,妙不可言。文学、空间、导演、表演,仅仅为了人物,紧紧围绕人物。”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称其为“一卷朴素、真切、感人的平民史诗和在时代洪流中青春成长、分化的心理画卷”。该剧以“充满烟火气”“洞察人性”为显著特点,赢得了专家、媒体、观众的一致好评,导演李伯男称:“当真诚的作品遇到真诚的观众,《向延安》这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抵达了自己的‘延安’。”
“上海的气息扑面而来,无名英雄的功勋永远铭记”
如何在舞台呈现中,既要“具体”地将小说中的桥段搬上舞台,又要忠于原作的诗性之美,同时兼顾叙事性、抒情性和表演性,还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横跨十年的时间变迁,是导演改编时的难题。
导演李伯男用抒情性和叙事性兼容并包的写意处理,用忠于原著的审美格调与独树一帜的导演语汇,在舞台上写就了一首充满着“人学价值”的叙事诗,为“文学性”赋予了震撼的“剧场性”效果。收获了不少来自于业内外的好评——“一卷朴素、真切、感人的平民史诗”“烟火气与革命理想相辉映的时代之歌”“一群小人物的青春之歌”等。
在舞台美学的处理上,李伯男紧紧把握住了社会动荡时期的残破不堪与血性浪漫,保留了原著中浓厚的生活质感:无论是流连厨房烟火气的金喜,还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织成的牵绊住亲情、友情、爱情、同志情的细密之网,抑或是充满着地域特色,亲切的沪语旁白,无一不展现着《向延安》的精神内核:“是一种肝肠寸断,是一种悲秋苦冬,更是一缕光,微凉的光,温暖的光,照耀全身。”原著作者、编剧海飞在首演现场也对话剧改编表示充分肯定:“上海的气息扑面而来,无名英雄的功勋永远铭记。”
“我们以‘向延安’的精神创作《向延安》”
话剧《向延安》汇集了刘智扬、李施嬅、顾鑫、王楠钧、韩秀一、梁田、徐开骋、李传缨等一众实力演员加盟,既有来自北京人艺、国话、上戏、上话的舞台科班、资深戏骨,也有过去少有话剧表演经验的影视剧演员和跨界明星。无论是对于“老戏骨”,还是初登戏剧舞台的“新人演员”,他们都坦言《向延安》是一次挑战。经过前期的封闭式排练和沉淀,演员们对人物的思考也更加深入。
在前期花费大量时间的剧本围读会上,李伯男总是鼓励每一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排练场上,没有明星与龙套之分,只有为角色奔赴的纯粹投入。“我们以‘向延安’的精神创作《向延安》,逐渐凝聚起一支有共同目标的队伍。”
在表演上,每个人都尽力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各路演员集合成的“大家庭”成员,在剧中配合默契,形成鲜活的人物群像,现场飚戏也让观众大呼过瘾。
从跨越半个世纪的上海往事《金家花园》,到历史洪流下的家国史诗《人间正道是沧桑》,再到海派谍战主题的青春颂歌《向延安》,作为出品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用一部又一部优秀的舞台作品,逐渐闯出了一条原创制作的荣誉之路。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雷雯表示:“上海是人民之城、英雄之城,话剧《向延安》作为一部礼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及上海解放75周年的舞台新作,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厚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书写一段可歌可泣的平民史诗。这也是东艺作为一家上海的剧院,对故乡的再次致敬。同时,《向延安》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相信其它城市的观众,能在这部话剧里感受到一种‘共性’,从而动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