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统戏曲电影启动展映,用新科技吸引年轻人爱上国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我们之前在美国纽约放映京剧电影《霸王别姬》的时候,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常青藤名校的大学生们都来看了,随后又看了尚长荣、史依弘的‘实体表演’,最终,2018年有20多位学霸自己组团来上海京剧院,自费学习中国京剧,他们说自己就是被电影和剧目所吸引;2022年沪剧电影《敦煌女儿》在万里小区、在晋元中学放映的时候,高中生们说要把自己的压岁钱拿出来买票请爷爷奶奶和爸妈看。”6月2日,在上海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传统戏曲电影展映活动”中,导演滕俊杰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通过新科技呈现古老的传统戏曲,国内外年轻人的反馈,“极大鼓舞了我们的创作”。
※ 5部精品参与展映 ※
6月8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2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为深入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更好地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电影局指导,上海市群众文化艺术馆、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主办的这项活动在上海百美汇影城(静安嘉里中心店)拉开帷幕。
记者了解到,该展映活动将于6月2日至6月9日在上海国泰电影院、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上海科技影城、和平影都、曹杨影城、UME新天地、朵云轩影城、百美汇影城嘉里中心、百丽宫影城陆家嘴中心店、红星影城虹口曲阳店展映。本次展映的5部影片均在国内外屡获大奖:京剧电影《萧何月下追韩信》获得2015年第10届日本冲绳国际电影节“最受欢迎外国影片”奖,2017年第二届中国·加拿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京剧电影《贞观盛事》荣获2020年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2020年第三届中国戏剧电影展映“最佳导演”奖。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2018年荣获日本京都国际电影节“最受尊敬表演”奖,2019年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提名奖。昆剧电影《邯郸记》2023年荣获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周“艺术贡献”奖——金鹤奖,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奖。沪剧电影《敦煌女儿》2022年获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2022年,在日本京都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受尊敬导演”奖。
活动中,参演电影的表演艺术家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计镇华、关栋天、张铭荣、茅善玉、梁谷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夏慧华,钱思剑及导演团队代表出席了活动开幕式。耄耋之年的昆剧名家张铭荣说,昆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品类,但此前离观众有点远了,为了推广,他“很积极参与昆剧电影的拍摄”,《邯郸梦》已是他第三部参与的电影。沪剧名家茅善玉说:“沪剧《敦煌女儿》是上海沪剧院多年来倾注了大量的心力创作而成,而从舞台到电影后,也开创了沪剧发展的新局面。”京剧名家关栋天则呼吁观众们,“要看商业大片,也要看京剧电影”。
※ 上海成戏曲电影创作高地 ※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继1896年在电影诞生的第二年就放映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后,1905年戏剧电影《定军山》的问世,也意味着中国电影的诞生,可见戏剧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滕俊杰导演和团队通过10年的时光,让传统戏曲电影焕发新生,也开辟出了一条独特的专业赛道,让上海成为了全国戏剧电影的高地。
“我们的戏曲电影有着了不起的‘过去完成时’,这些年在大环境的推动下,又有了美妙的‘现在进行时’。”滕俊杰说,创作大环境和各级的支持,以及艺术家们的努力、国风国潮的流行,都让戏曲电影有了“生逢其时”的感觉。
他也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戏曲电影的创新不会停止。“我们的电影观众平均年龄,据统计是21.5岁,所以,传统的戏曲电影一直在探索利用电影新科技的各种可能,包括此前的3D、4K、8K等,吸引年轻观众。接下来我们会把人工智能纳入进来,包括这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的京剧电影《锁麟囊》——这些新科技,对我们的内容都能形成‘加法’,形成一种新的视听效果。”不过,他也表示,戏曲电影的魅力还在于戏曲本身的内容,“我们希望通过电影的方式向更多观众展现中国非遗中的明珠——戏曲的独特魅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