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 “已读乱回”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近段时间以来,“已读乱回”梗频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其核心要义是,面对一方缺乏边界感的提问,另一方以“答非所问”的戏谑方式回应,在维护了个人隐私的同时不失礼貌,避免了更大的尴尬。
从众多为人津津乐道的案例看,“已读乱回”的场景多发生于代际之间,已然成为年轻人抵挡长辈“夺命连环问”的利器。例如,长辈问:存了多少钱?答:存了一年的钱;长辈问:什么时候结婚?答:办婚礼那天结婚……主打一个“句句有回应,件件没着落”,从而将刺耳的问题化解于无形。
这无疑是一种生存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年轻人历经“试错”后找到的最优解。
过去四十多年,无论道德观念还是行为逻辑,中国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代际差异被前所未有地拉大了。不仅70后、80后和他们的父母辈看待世界的方式大相径庭,90后、00后和年纪稍长者相比,都有诸多不同。“代沟”可以说广泛地存在于各个年龄段之间,由此产生了“巴别塔效应”,即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因思想、文化上的分歧而相互隔膜,经常出现“对牛弹琴”“鸡同鸭讲”的情况,甚而导致冲突,引发争论。
面对上一代的不理解乃至责难,起初,年轻人沉默以对或正面硬扛。这算是本能反应,自有其合理性,不过缺点也很明显。
沉默本身固然是一种态度,但它是以放弃话语权为代价的,其结果,年轻人沦为只规避问题而不亮明主张的失语者,在舆论场上显得气短三分。可如果正面硬扛,又会使代际差异尖锐化。这同样有代价。当下的年轻人虽然精神上迈入了“二次元”,肉身却仍然绑在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之中,并不能和基于亲缘的社会关系网彻底斩断。因此,面对长辈的过度关心,他们很难任性地直接回怼。人情世故是必须考虑的。
精神上的“不喜欢”和肉身上的“躲不掉”构成背道而驰的张力,撕扯着年轻人的情绪,也考验着年轻人的智慧。经过长期摸索和反复试错,这届年轻人创造性地发明了“已读乱回”。通过似答非答、岔开话题的“神逻辑”,既维护了提问者的面子(而面子是人情社会的关键),又保护了被问者的隐私,还利用语言所具有的潜台词,在答非所问中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已读乱回”看似是将回复和问题放置于不一样的频道上,显现出一种无厘头式的“乱”,却在戏谑中婉拒了不必要的打扰,守住了个体的边界,体现了年轻人的理性与幽默。当然,凡事要有度。已读乱回的目的是善意地提醒对方注意边界,不要逾越。因此,它有特定的适用场景,而不能为了玩梗而玩梗,无节制滥用。亲密关系的构建,还是有赖于平等的交互和真诚的沟通。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