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追光青年文化强国路上的中医担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传承和发展对于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育,成为文化传承实践的重要方向。
作为沪上百年中医老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拥有8个中医非遗流派传承基地和7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这支来自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追光”青年志愿服务队以“全民、全龄、全域”理念开展“追光”青年中医非遗保育志愿服务行动。通过非遗普及、文创设计、社会美育、乡村振兴、援外服务等方式,把中医非遗带进城市社区、校园课堂、社会场馆、偏远乡村和海外。
在推广中被感知
进校园让非遗技艺“活”起来
学校美育是全面促进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环节,以美育教育为载体,拓宽非遗传承的有效渠道,不仅为非遗传承活化增添内生动力,也能持续增强青少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对此,曙光医院建立了“追光”青年服务队,推进中医非遗文化进校园,聚焦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需求与中医药健康素养的提升。他们与中医药大学、浦东教育局、淮海街道携手合作,共遴选8家优质中小学,分别在定点小学、中学试点开班中医药与青少年健康成长课程,以文化育人渗透学校健康教育体系,以文化推广带领相关临床科室进驻校园并开设疾病筛查工作,打造医校合作健康教育新模式。
同步创建线上家长学校形式,展示曙光医院的特色专科品牌。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中医药健康知识,还能通过现场体验,亲身感受中医药文化的深厚魅力。中医非遗特色诊疗技艺在校园里“活”了起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深入学生们的心中。激发了学生们对中医非遗文化的热情,更提高了他们保护非遗的自觉意识,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感知中被激活
非遗文创让文化传承“潮”起来
在“国潮”“国风”成为青年文化新风尚的当下,传统文化的“传统”与青年文化的“新潮”正碰撞出绚烂的火花。非遗文化的创新,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青年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追光青年立足于深厚的海派中医非遗文化底蕴,通过巧妙的创意设计,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审美、消费需求相融合,积极探索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非遗文创品牌。在首届国潮文创设计大赛中,曙光医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石氏伤科的“兰亭香笺”凭借其独特的魅力荣获产品组最高奖——“最佳作品奖”,成为中医药非遗产品中的佼佼者。
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医非遗文化,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氏针灸推出了经络扑克牌这一文创产品。这些生动的纸牌将人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走行路线以及这些经脉病变时常见的症状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现给大众,让非遗文化更加贴近居民的生活,融入他们的文化生活。
此外,为了深入挖掘非遗资源,追光青年还与上海理工大学合作开展文创设计工作,未来将设计开发一系列具有独特文化魅力和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让中医非遗文化以更加形象化、生动化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了向世界传递海派中医非遗声音,2021年起,曙光医院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签约共建,并在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以突显海派中医非遗项目为文化引领,开设石氏伤科、杨氏针灸、夏氏外科、海派膏方文化非遗展演服务,先后亮相进博会“上海非遗客厅”,将传统中医药瑰宝带到进博会这一世界平台,面向世界宾客讲述海派中医非遗故事。
在激活中被传承
薪火相传让非遗技艺“获”起来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因此,不仅要让非遗“活”起来,更要让传统中医药文化背后的科学性变得“可获得”。追光青年通过非遗的临床传承、赋能乡村、健康应用等,不仅让古老的中医药技艺得以延续,更让它们在现代医学中找到新的应用场景,让中医非遗技艺真正“获”起来。
曙光医院作为中医学专业培养的一所三甲医院,坚持聚焦非遗青年人才培养传承模式,于2012年推出“四明非遗传人学堂”,累计开展200余次海派非遗中医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演讲者皆为学术领域专家,引导青年医务工作者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方法、新模式,在博览、求索、审思中,实现融会贯通,并反哺教学,努力成为“大先生”。医务青年还通过结对曙光医院的1名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和25名上海市名中医,让非遗薪火相传。
如何让非遗传承走出医院,更走向国际?追光青年接力传承,非遗赋能乡村。通过助力江西遂川基层中医药诊疗水平提升项目(中医非遗技术培训班),积极参与基层中医药诊疗水平提升项目培训。旨在发现一批、帮带一批、提升一批、培养一批基层中医药医疗人才。
此外,青年志愿者的医疗援助加速中医药“扬帆出海”。医院沈晓红2002年作为上海首批国际青年志愿服务队赴老挝参加医疗援助工作,被老挝团中央书记称为“中老友谊的开拓者”。之后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志愿者接过前辈们志愿服务的接力棒,把品牌课堂开到老挝,传播先进医疗技术和理念。
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
融入城市生活让非遗文化“火”起来
为了推动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追光青年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非遗跨界闯市场,令其以更广泛的传播、更灵活的手段积极融入大众日常生活。
2023年起,曙光医院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合作,开设上海市民艺术夜校首批健康养生类课程。本次课程涵盖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石氏伤科、丁氏推拿,上海市非遗项目徐氏儿科以及院级特色学科海派庞氏妇科。该课程得到了市民朋友们的广泛关注,在排名前20的课程中,石氏伤科——强筋健骨保健康就是新增课程,仅5秒就被抢光,其余课程皆在20秒内完成学员报名,在上海中青年中掀起了一股“学中医”热潮。课程授课团队由全国科普讲师团成员、上海市名中医等知名中医专家领衔。不仅为促使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更吸引和圈粉了80后、90后年轻群体,让他们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此外,2022年起,追光青年通过进企业、进场馆、进社区,以“中医健康服务进社区”系列义诊活动、“应时养生习得苑”、“冬病夏治时令养生节”等形式,以及举办市民文化节等创新模式,面向社会打造“全民、全龄、全域”的中医药文化服务品牌,让非遗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通过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等合作,打造了“四时润万物·节令养身心”系列活动,全年推出12场由中医名家带来的非遗中医养生讲座,引导市民“因时、因地、因人”进行身心保健。
为了更好地推广普及传统中医药文化,曙光医院挖掘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推动非遗青年“进三间”。非遗青年走进“直播间”,通过医院视频号平台,组织青年开展非遗科普传播;非遗青年还走了进“车间”。医院所在辖区的张江镇、淮海街道,是上海的重要商业和科技园区。医院社工部携手辖区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推出中医药服务进企业系列活动。为大家开展健康义诊,同时给群众提出实用的中医养生保健的建议;此外,非遗青年还走进“田野间”:对接老港镇,助力打造养老15分钟生活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