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奋进者|李佳蕾: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让文物“活”起来
2024-06-0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考察时指出,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2011年进入国歌展示馆从事讲解工作,2015年进入杨浦区文物管理事务中心参与文物工作,这些年来,现任杨浦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杨浦区文物管理事务中心)文博管理部部长的李佳蕾与文博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四年来,她更是助力成功创建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  全情投入推动城市文脉有序传承  ◇  

2020年9月25日,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入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创建名单。2024年1月5日,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在京召开,上海杨浦生活秀带被国家文物局正式授予全国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称号。

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远东第一大煤气厂等十余项“全国工业之最”。百年工业的历史积淀,为杨浦滨江沉淀下了“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的城市肌理。示范区范围涵盖了杨浦滨江15.5公里区域,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以及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73处。其中各类工业遗产最为突出,呈现时间早、类型多、分布广、规模大等特点。李佳蕾和“战友”们一起,随着示范区创建的深入,不断拓展着文物工作的外延,守护着历史文化遗产所赋予杨浦城市水岸的独特精神气质和神韵。

守护,是李佳蕾工作的底色。为做好示范区创建,她将工作从文物工作延伸到工业遗产的摸底调查,将更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纳入文物保护的视野,她开展田野调查,走访厂区老职工,收集建筑背后的故事,为历史建筑的文物身份的认定奠定基础。在她和同事们努力下,在示范区有关成员单位的推动下,最终核定公布3处新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推动4处工业遗产纳入文物保护范畴。目前,示范区内共有不可移动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73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区级文物保护点43处,优秀历史建筑19处。

一有时间,李佳蕾就喜欢去文物修缮现场看看,看着满载匠心的一砖一瓦、一梯一窗、一樑一墙重现往日光华,修旧如旧、原汁原味保护了场所记忆,她由衷感到了自身工作的意义。

  ◇  从保护建筑到保护“口述史”  ◇  

随着示范区创建的深入,她认为,文物保护利用是多元化的,不能再局限于建筑本体的保护而是应延伸到文物本体与场所记忆、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只有历史建筑和文物走入当代人生活,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才能真正长久地留存下去。她把目光投向了看不见的领域,却是鲜活历史能呈现的地方。围绕杨浦滨江工业时代的峥嵘岁月,聚焦工厂、工匠、工艺等主题,她和同事们邀请19位老劳模、老专家、老职工代表以及直接参与滨江规划开发的资深专家学者开展访谈,用镜头语言,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还原曾经工业时代的集体记忆,完成了12集《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拍摄。从保护建筑到保护“口述史”,这一切让她熟悉的文物建筑和工业遗产愈发富有人文色彩,也愈发让她感受到文物工作的魅力。她要将自己的这份热爱化成文物建筑和工业遗产的故事传递给更多人,呈现城区底蕴和上海精神。

在示范区创建伊始,李佳蕾即投身于“工业遗产基础信息”和“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案例”高校合作研究中,查找资料、提供线索、挖掘建筑背后的多重价值,每幢建筑前世今生的故事,她与高校团队一一探寻。她熟悉杨浦滨江的文物建筑,总觉得这些凝固的音符中奏响了城市发展演进的序曲,而她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梳理着属于杨浦滨江的城市发展变迁。最终,从她参与的课题中选取了杨浦滨江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的四大类型15项代表性案例,出版《蝶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上海杨浦实践》一书,这是一本书写杨浦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之书,凝练了示范区创建中的杨浦智慧。从最初的书稿修改到后期的图片完善,她都全身心投入,只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杨浦的工业遗产之美、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为此,她付出了很多心血,无数次在夜灯下笔耕不辍,但这一切她觉得非常值得。

  ◇  全力创新探索保护利用机制创新  ◇  

示范区的创建汇集了各方力量,也凝结了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智慧,将示范区创建的经验成果上升为制度机制,是示范区创建的重要成果。

李佳蕾凭借着在文物工作领域的深厚积淀,查阅了大量资料、参考了众多文件,结合示范区创建实际,与同事们一起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长效建设 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若干举措》。这项政策举措共有4方面,20条内容,从工业遗产保留保护、活化利用到拓展生活秀带新空间,着眼将更多的工业遗产盘活用好,她把文物工作理念贯穿于制定举措的全过程,以期更好地引领示范、指导实践。

在此基础上,为让20举措真正地管用、好用,她又和同事马不停蹄地相继细化制定了相关配套文件,将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对工业遗产的甄别评估、工业遗产档案资料抢救等细化工作规程,并持续扩展“1+N”政策体系内涵。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全市第一个文物数字管理平台的创建,和同事们一起推动杨浦文物数字管理平台纳入“一网统管”,上线“博览杨浦”小程序,探索信息统筹规划,构建从采集、处理到数据共享输出管理模式。

春节、清明、五一……李佳蕾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是在文物安全检查中度过的。她深知,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底线、红线和生命线。杨浦区以“日、周、月、年”为节点,落实街道网格化小分队每日巡查,属地街道每周定期检查,杨浦区文物局与消防部门每月联合督查,专业消防服务机构每年“体检式”排查的工作模式,每年平均出动近3000余次,检查文博单位2万余家次,这些数字记录了像李佳蕾这样的文物工作者一次次奔赴检查的身影,以及那份守护文物安全的决心。

如今,杨浦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赋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人民美好生活。重现风貌,百年工业文脉造就“独特气韵”;重塑功能,百年工业遗产“活在滨江”;重赋价值,百年工业肌理化作“诗意生活”。 

自进入杨浦文旅系统以来,李佳蕾从国歌展示馆讲解员做起,在多个岗位工作锻炼,不同的岗位职责使她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尤其是2015年起参与文物工作以来,她满腔热忱、全情投入。

201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遴选,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内的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是杨浦申报的点位之一。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李佳蕾作为校友,凭借对校园的熟悉与对文物工作的热爱,对校内30余幢历史建筑的基本信息、大事记、建筑背后的故事以及新老照片、地形图等大量信息资料进行梳理整合,挖掘价值、分析研究,形成申报材料上报国家文物局,最终沪江大学近代建筑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杨浦区内第二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杨浦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文物管理事务中心)成立,全新的文博管理部中有半数人员是从没接触过文物工作的新手,李佳蕾带领部门同事们一起加强学习,将新组建的文物工作队伍尽快带上轨道。近年来,他们推进了杨树浦水厂、永安栈房旧址、叶家花园等10余项文物建筑修缮工程,完成旧改等各类征询30余件,李佳蕾荣获杨浦区旧区改造大决战先进个人。

三年创建,李佳蕾收获了很多,但是她并未满足,而是又和同事们一起思考起了示范区建设未来三年行动计划、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怎么开展、年轻同志的业务能力怎么提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