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高三学生一门心思学旗袍非遗技艺,没准将来可以“靠这个吃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今年59岁的“龙凤旗袍制作技艺”国家级第三代传承人徐永良明年将退休,在龙凤的这几十年里,他带过的徒弟不少,手把手教过的实习生也数不过来,高三学子柏珺宸是比较特别的一个。
今年春考结束后,这位男生就到龙凤位于江宁路上的工厂实习了半个多月。“高考结束后,他马上又要来实习了。”对于这位“关门弟子”的到来,徐永良多少有些期许。
◇ 高三学子想学门手艺,专心学做旗袍非遗技艺 ◇
第一次看到柏珺宸时,他正在桌上练习烫扣条,一遍又一遍,时间过得缓慢,活儿做得精细,过程也无疑有些枯燥。这是龙凤“镶、嵌、滚、宕、镂、雕、绣、盘、绘”九大制作工艺的基本功。
第二次见面是在高考结束后。第一句话是“你会做旗袍了吗?”“哪能那么快?我只是刚入门。”第二句是“考得如何?”回答中透着自信“我认为还不错”。
男生、向明中学的学生、旗袍学徒,这三个身份似乎很难立即联想到一起,“为什么”三个字油然而生。
对于这个问题,起初,柏珺宸有些不置可否。他开玩笑地说,“要不你问问AI吧,它会给你许多答案”,继而又一本正经地念起了“标准答案”,“为了非遗传承”。
一番搞怪后,他吐露了实习的初衷,“龙凤这个牌子比较有名,爸妈希望我学一门手艺,就算考砸了,不至于未来没饭吃。”
“学门手艺,找个饭碗”的理由听起来有些实诚,却不乏透着些许真心。小柏透露说,自己做手工兴许有天分。手工课的时候缝个笔袋什么的不在话下。春考结束后,他自以为能被心仪学校的护理专业直接录取,就定定心心去龙凤实习了,没想到这个专业实在太热门了,录取分数比去年涨了36分,无奈只能结束实习回家好好复习参加高考。
在龙凤实习的那些日子,对这位高中生来说无疑是新鲜的。“我当时学做盘扣,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学会。从烫料子开始,一开始手生,烫的是比较差的料子,需要在里头塞铜丝塑形,做图案。这个工艺很复杂。一整套全部学会至少要两三年吧。”小柏说。
他用了“轻松”两个字来形容工作的氛围。“现在的高中生学习压力太大。在这里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大家都来教我,非常热情。人际关系也很简单,做好自己的活就好了。”
虽说一直在工厂实习,但有一次他去门店帮忙,参观了一下店内陈列的旗袍,还是被传统文化的美惊艳到了。
在龙凤实习时,徐永良徐师傅会亲自带教,其他工作人员也都会指导他。这让小柏下定了决心,接下来几年好好地学这门手艺。“大学毕业后,我可能会跑来这里做旗袍。”
对于男生学做旗袍这件事,小柏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徐师傅就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觉得我也行。”
他认为,机器制作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但手工制作的服饰、工艺品就很精美,很个性化,种类更丰富,甚至可以订制。因此,传统技艺是不可能被淘汰掉的。靠手艺吃饭在哪个年代都能养活自己。
当老师同学知道他在龙凤实习时,大家都表示了支持。“老师开玩笑和我说下次买旗袍是否能打折。”
◇ 开展非遗进校园,培养更多非遗传承者 ◇
对于小柏的到来,徐永良无疑是欣喜的,“这些年,主动过来实习的高中生他算是第一个。”他回忆说,自己也有带教过一些大学生和学校服装专业的老师,但前者主要是来暑期社会实践,并非出于执业的目的,后者主要是了解服装工艺,精进专业知识。
徐师傅告诉记者,小柏第一次实习的时间并不长,他并非服装专业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旗袍。但小朋友对工作相当负责,尽量完成师傅交代的工作。一开始做盘扣的时候比较生疏。烫扣条对新手来说比较难,从一开始的化纤面料到后来的真丝面料,慢慢开始上手。“他如果今后要吃这碗饭,非常有潜力。从事这一行,本人一定要有兴趣。而不是父母逼着去做。”
“对于非遗来说,如果年轻人都不感兴趣,我们传承给谁。这一行工资不高,要留住人才任道重远。”徐师傅说。
非遗技艺如何传承下去,不光是徐师傅在考虑的,也是上海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珮菁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现在的小朋友读书都来不及,很少有空来实习。这门技艺涉及熨烫,对太小的孩子显然不合适。但对于课业压力大的高中生来说又没有时间。小柏能来实习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为了学门手艺,为将来的就业做长远打算。”
高珮菁认为,小柏的父母很通透,其实对普通的孩子来说,学门手艺更实际,即便考上了大学,毕业后也未必能找到如愿的工作。“但学非遗技艺十分考验耐心,要学好多年,我们这里有小姑娘都学了7年。这些年在宣传工匠精神,我们希望有更多新鲜血液能加入到这支队伍。”
“非遗技艺的传承离不开人才梯队的培养。”高珮菁还介绍说,近年来,龙凤一直在推进“非遗进校园”项目,培养潜在的青年人才。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给逸夫职校的学生开设选修课,主张产教融合。周五上午给服装系的学生上课,周三上午给全校感兴趣的学生上课。这些年来,坚持一周两次进校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