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奋进者|创新金融服务实体新典范: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衍生品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衍生品部以其年轻、专业的团队力量,攻坚克难,勇立金融创新潮头,发挥专业特色优势,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他们践行金融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拓展服务实体新机制,打造服务样本。以其卓越的创新精神和优异的实践成果,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奋进者与开拓者。
创新金融工具,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据负责人黄伟介绍,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衍生品部作为一支年轻且充满活力的队伍,自2015年成立以来,凭借其高学历、专业化的人才结构,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部门成员70%低于35岁,汇聚了国内外顶尖学府的精英人才,其中包括5名博士和8名硕士。
他们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航运指数期货、商品期权等创新型产品开发工作,以及“保险+期货”、“稳价订单”等产业服务试点项目。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便是上市“我国近年来最具创新性的期货品种”——航运指数期货。上市航运指数期货是国务院督办项目,被写入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文件,连续多年被列入上海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
该部门本着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攻坚克难,配合上海航交所优化了标的指数,科学设计了期货合约规则和风控制度,同时请上海市及相关委办局支持、建立跨市场风险应对协调机制应对极端风险,向国家相关部委汇报沟通,广泛征求市场意见,加强宣传推广,方才成功推动航运指数期货上市,并维护品种平稳运行。
之后,航运指数期货创下了多个“第一”:全球第一个依托我国指数开发的航运期货品种、我国期货市场第一个服务类期货品种、第一个在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的指数类现金交割的期货品种、同时又是面向国际投资者开放的境内特定品种。
与此同时,该部门在期权品种体系的完善上亦不遗余力,秉承着“钉钉子”的精神,自2017年以来,相继上市9个期权品种。2018年9月21日上市我国第一个工业品期权——铜期权;2019年1月28日上市全球首个天然橡胶期权;2019年12月20日上市我国首个贵金属期权——黄金期权;之后陆续上市铝、锌、原油、白银和螺纹钢等期权,其中,原油期权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期权品种,为我国期权市场对外开放迈出了重要一步。
目前,已上市期权品种涵盖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和能源化工板块,产品体系不断丰富,服务实体经济领域不断拓宽。2023年,上期所(含上期能源)期权累计成交1.93亿手,同比增长300%,期末持仓量85.5万手,同比增长220%,期权成交持仓规模显著扩大,产业客户积极参与其中,期权市场运行质量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亦不断提升。
践行金融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胶农王淑研和丈夫割着约40亩的橡胶树,他们每年割胶挣的钱就是这个七口之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在谈及割胶的辛苦时,王淑研并没有抱怨什么。但当谈起前些年的胶价时,她却没忍住一声感慨:“当时价格跌得很厉害,搞得我们都不想割胶了。宁愿出去务工,也不想继续割胶。”
说到时隔三年又重新拿起割胶刀的原因,王淑研表示,是因为自己在两年前参与了上期所天然橡胶“保险+期货”项目后割胶收入有了“托底”保障。“听到他们说有理赔,我们才开始慢慢割胶。现在收入就还可以了,一个月五六千也有,还有理赔价钱也上来了。”
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衍生品部敢闯敢干,多次深入扶贫一线调研,创新推出“保险+期货”等扶贫模式,这一模式保障了海南、云南、广东超过30个市县橡胶现货产量105万吨,惠及橡胶农户近百万户次,也为服务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李英凤已经连续七年参与天然橡胶“保险+期货”项目。“从橡胶理赔到现在,我们都参加了。今年割胶有3万多,理赔还可以得到5000左右。”她还告诉记者,自从知道上期所天然橡胶“保险+期货”项目后,她便开始关注天然橡胶的期货价格,为的是让自己对当前行情价格更为了解。
在海南,还有很多像李英凤这样的胶农,他们的生活因为天然橡胶“保险+期货”项目而有了新的希望。天然橡胶期货、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的出现,不仅帮助胶农奏响了橡胶“稳收曲”,更为橡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远在广东的广垦橡胶集团董事长杨福云告诉记者,天然橡胶“稳产行动”确实为广东农垦的下属植胶农场以及2000多名植胶工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尤其是近年来在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国内产区植胶成本较高,植胶工人的投入成本与实际收入倒挂,严重影响了大家的植胶割胶信心,因此而产生的弃管弃割现象频发,产胶区稳产保供工作压力也随之陡增。
项目试点开展以来,广东农垦下属农场出现了显著的胶工回流现象,不少外出打工的人听说割胶卖胶还有补贴增收,纷纷选择回到农场。据粗略统计,2021年集团下属农场的割胶工人不到3000名,现在胶工已经增加到3200名。
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衍生品部的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农户“看天吃饭”的困境,更探索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让橡胶林间的每一滴汗水都能兑换成实实在在的幸福。2021年底,该项目入选联合国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并被收录进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网站——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
打造服务样本,拓展服务实体企业新机制
“我们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主要是方形钢坯,但近年来钢材价格波动剧烈,2023年下半年钢材价格就曾多次出现过短时间近10%幅度的波动,导致公司的毛利率只有5%到10%,仅库存减值,就可能导致公司利润大幅减少。”杭州保利电梯导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勇告诉记者。
为了解决库存保值问题,该公司于2023年7月首次参与上期所“稳价订单”欧冶云商项目,累计保障钢坯采购的现货规模3万吨,实现行权收益约108万元,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一口价采购后价格下跌的风险。“我们不仅成功实现了库存保值的目的,还进一步稳健了经营。”赵勇说。
在服务实体企业的过程中,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衍生品部也探索出了新机制,开展多项创新项目。其中,期权“走进企业 服务实体”项目引导企业利用场内期权管理风险,推动场内期权市场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稳价订单”通过与现货交易平台合作,引入含权贸易模式,引导企业在签订现货合同时使用期货价格进行结算,助力企业保供稳价。
自“稳价订单”项目启动以来,参与企业数量、保障现货规模等方面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服务实体经济成效也随之逐步加强。2023年,“稳价订单”欧冶云商项目29个,保障钢材现货规模约12万吨,参与企业10家,覆盖钢铁产业链上下游。
另外,“稳价订单”浙油中心项目有17个,保障石油沥青、低硫燃料油等现货规模约8.84万吨,参与企业10家,均为行业内有影响力的能化生产加工企业。为降低实体企业套保成本,上期所共投入支持资金超过1200万元。
据物产中大化工总经理陈海滨介绍,2022年至2023年,仅沥青单个品种,该公司参与上期所“稳价订单”项目共1.6万吨,扣除权利金成本后,期权端最终实现收益127万元。过程中,上期所还给予了公司超过100万元的权利金支持。
上期所和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合作推出的“稳价订单+产能预售”模式解决了物产中大化工业务上的痛点和需求。使得他们能在浙油中心签订产能预售订单的同时,通过浙油中心向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购买符合所需的期权产品,从而实现生产经营中的“稳价”效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