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国家奖学金全部捐出后,这位同济学生党员又有了新选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聂阳阳
七年前,还是一名高三学子的吴鸣涛作为同济大学湖州二中“苗圃计划”的学员之一,向从上海来的同济老师们介绍和演示团队的创新升旗装置项目,严谨的逻辑思维、细致的数据调研,获得在场老师们的充分肯定和赞许。七年后,他把刚获得的奖学金捐给了母校,设立了“苗圃奖学金”。作为一名准毕业生,一位“老党员”,他又做出了新的选择,成为了一名上海选调生。
◇ 曾经受惠于此,如今愿助力“苗圃”成长 ◇
读高中时,吴鸣涛和同学们在校园里就经常能听到来自同济大学教授们的讲座,深入浅出的科普语言,让在场的高中生们对探索科学十分感兴趣。经过高中班主任介绍,他才知道原来这是同济大学在湖州市第二中学设立的“苗圃计划”。
苗圃计划是同济大学探索大中衔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色举措。2011年,同济大学开始探索实施苗圃计划,致力于为中学生搭建培养兴趣、发现自我的平台,让中学生了解大学文化、大学学科专业,走进大学校园,走近大学教授。十余年来,学校苗圃计划不断改革升级,2019年发布“苗圃计划2.0”,2024年计划进一步升级至“苗圃计划3.0”。
吴鸣涛回忆道,“到现在我都还有深刻的印象,我们学院的杨东援、赵鸿铎、石小法等教授在我的高中举办过很多次讲座,正是这样一次次和大学教授零距离的接触,不断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帮助我们树立了科学的思维,引导我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当时,我和我的小伙伴马上组队,报名加入了‘苗圃计划’。”
高中时的吴鸣涛和同学们组队参加“苗圃计划
在同济大学老师们的启蒙和高中物理老师等支持下,吴鸣涛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尝试开展对升旗杆的改造和创新探究,通过一次次摸索和实验,他们发现了许多物理知识的奥秘,并研发出新型升旗装置,他们的小组项目顺利结业。吴鸣涛感慨:“从那时起,想要报考同济大学的心更强烈!”
正是在参与“苗圃计划”中激发出的坚持、热忱和信心,吴鸣涛在高中学习中付出加倍的努力,最终他圆梦同济,完成了对自己的诺言。
2017年夏天,吴鸣涛如愿从湖州市第二中学考上了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从本科到硕士,在同济七年的青春岁月教会了吴鸣涛饮水思源、心怀感恩。七年后,吴鸣涛作为同济大学的学子再次回到母校湖州市第二中学,把刚获得的国家奖学金2万元全数捐给了母校,设立了湖州市第二中学“苗圃奖学金”。吴鸣涛说,这是他的一点小心意,希望以微薄的力量鼓励参与“苗圃计划”的学弟学妹们,敢于创新、勇于追梦,努力考入心仪的大学。
在捐赠仪式上,吴鸣涛为三位获得“苗圃奖学金”的湖州二中的高三学子颁发证书,传承的接力棒已经开始。“有一份光,发一份热,我们要像鸣涛哥哥学习,奋发向上,为社会作贡献!”获奖同学说道。
◇ 成长为大树,要继续为人民服务 ◇
同济七年,吴鸣涛有很多身份。曾担任同济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本科生支部副书记、学校青马工程“殷夫班”成员、学院足球队队长、学校国旗班成员、研究生班班长……从“苗圃”来的嫩芽,在同济成长为大树。
“他有自己清晰的规划和想法,自制力很强,在学业和校园生活中能很好地做到均衡发展。”学院辅导员陆昱蓉老师称赞道。
扎实的科研学习,也让他在专业学习上收获满满。他曾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第四届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二等奖、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等,并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和荣誉。
此外,在导师和课题组的指导帮助下,吴鸣涛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水灵感”系统,在国内外10余个机场和高速公路实现落地应用。
在担任学生党支部副书记时,吴鸣涛将党建工作和交通专业相结合,牵头组织开展了公交嘉定9路“星火专线”项目,累计选拔、培训100多名志愿者同学,在嘉定9路公交车上向乘客讲述党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薪火,让党史学习和四史宣传走出学校小课堂,进车厢、入人心。
吴鸣涛告诉记者,自己的爷爷是一名共产党员,青年时期参军报国,曾参与抗美援越,上过战场、立过功。退伍后回到家乡,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一辈子。“他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仰深深影响了我,在他的耳濡目染下,‘为人民服务’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进入大学后,吴鸣涛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党组织,积极参与各类学生工作和志愿活动。他还深入贵州赤水乡村开展支教活动,不仅向孩子们传授知识,还捐赠文具,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也关注当地农村公路安全问题,利用专业知识为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在深入基层和群众的实践当中,我深切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基层工作中,只有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俯下身子、真抓实干,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作为一名准毕业生,面对未来的人生规划,吴鸣涛选择成为了一名上海市选调生,从学生到成为人民的公仆,他很开心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说,“运用好自己的专业,切实地为人民群众奉献自己,这是我应该做的,也是我作为一名‘老党员’的责任和担当,我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我一定会脚踏实地、努力向前,付出真心办好每一件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聂阳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