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为这座城画一抹亮色
告白青春市集现场。本文受访者供图
文/杨颖
近日,在地处虹桥枢纽的长宁大融城露天广场,上演了一场青春激荡的大学生音乐节,舞台上,大学生或引吭高歌,或怀抱吉他低吟浅唱;广场上人流如织,人们纷纷驻足,体验着年轻人带来的激情和活力。
而现场同样让人们注目的,是人造草坪上几辆汽车打开的后备厢和十来个花车摊位,这些花车上有一张统一的铭牌:“告白青春市集”。
青春是城市最靓的风景
摊位上的“摊主”显然很年轻,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他们是来自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市集,是他们参与创新实践的一种方式。
在舞台上的乐手营造的音乐氛围中,几辆新能源汽车的后备厢一字打开,成为别具一格的“后备厢市集”。在学生的设计下,有些色彩斑斓的鲜花仿佛要从后备厢中绽放涌出,有些则借着高低落差,形成了鲜花瀑布。曾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荣获花艺项目金牌的潘沈涵也来到现场,助力学弟学妹的社会实践,在他的指导下,鲜花摊位成为市集中最靓的一景。
黄欣欣和王蓦然同学“合伙”的非遗手作项目“漂漂漆扇”摊位前围了很多人,观众被展位上展陈的成品漆扇吸引。这些扇子造型很普通,但扇面上色彩缤纷、如大理石花纹般流动的纹样让人移不开眼睛。有小孩子要买,就见学生在一缸清水中滴入几滴植物漆,然后指导孩子把白色的扇子边旋转边缓缓地浸入水缸。随着扇子的转动,水中的漆色在扇面上拉出了灵动的花纹,形成了神奇的独一无二的漆扇。常常是孩子做完,大人又忍不住再为自己制作一把。
除了这些别具匠心的项目,助农扶农也是这个小小的青春市集的主旋律,在“‘一米知乡’助农文创”摊位上,徐永鸣、胡梦婷同学很认真地向顾客介绍来自外冈的大米,为乡村文创设计的瓷器,金山区大茫村的番茄等等,这些来自乡村的农副产品和乡村文创产品都是这里的主力商品。
青春自有青春的模样。摊位上的商品并不昂贵,但每一件都能感受到年轻的基因。音乐节恰逢端午,学生制作的艾草束透着一股时尚的味道;时值初夏,学生精心编制茉莉花手串,一粒粒如珍珠般的花苞下有一抹绿叶衬托,让人爱不释手。一件件小物品,处处透出学生的用心,拿起摊上的每一件物品,你都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
实践是青春最美的行动
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王方老师告诉记者,这一市集是学校组织的创新实践周活动,这次活动,他们首次尝试“社区+商圈+合伙人”的模式,将市集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社区、商场、企业等共同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区实践新模式,解锁“街校社商”赋能青年成长成才的新密码。
此次创新实践活动,学校设置了“青年+非遗”“青年+文化”“青年+乡村”等主题,活动开始前,还发出了“召集令”,召集创新实践“合伙人”,不到一天时间,有限的名额就被抢光。学生为什么那么热衷做这个“合伙人”呢?他们在市集的现场表现或许能告诉我们。
穿行在市集中,一张张稚嫩的脸会让你忽略了他们现在实际上的“摊主”身份。但就是这样看起来书生气十足的孩子,跟消费者沟通起来一点不见羞涩。编制茉莉花手串的陆欣怡和王宇同学会耐心地跟年轻的女顾客介绍茉莉花的功用。
走出了教室,学生努力地转变自己的身份角色,力求让自己跟社会实践的距离短些,再短些。
为了使这次创新实践周活动更加丰富,他们还邀请了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等兄弟院校“合伙”。这些“外来”的“合伙人”,将“知行杯”特等奖项目——“桥韵映申城”搬到现场,化身科普达人讲解桥梁结构和桥梁文化,带领人们感受上海的江河文化。
此刻,记者有点明白为什么这个市集叫“告白青春”,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吆喝,不都是通过实践对社会、对未来的告白吗?
融入是知识最好的用途
本届大学生音乐节的场地不大,但很精致,很符合“告白青春市集”的气质。
周边的居民闲来走走,有的被精巧玲珑的小商品吸引,也有的被学生丰富的课外知识吸引,一个个摊位旁总有人驻足。年轻的,看上了精美的小瓷杯,用多了马克杯,用这样有设计感的杯子,喝茶有了别样的乐趣;带孩子的,看上了那些可以参与互动的商品,在学生们的指导下,孩子们或做或画,其乐无穷;上了年纪的,对有机农产品情有独钟,一面感慨学校怎么也会有助农产品,一面掏手机付钱……
时下的市集很多,但与学校、学生紧密结合,以青年为主题的却很少。也许,正因为告白青春市集不那么商业,才为大融城这座商业地标增加了更多的文化意涵,让更多市民愿意在这里流连;而学生也通过驻足商圈的实践,一步步拉近了自己与社会的距离。这种双向的奔赴,达成了双向的赋能。
夜色没有影响摊位旁的人流,灯光下,摆放的小商品似乎更加五光十色。学生也没有刚来摆摊时的拘谨,他们有的吆喝着,有的跟孩子们互动游戏,有的则跟已经熟悉的居民唠嗑,远远望去,夜幕下的市集和周边的商家融为一体,充满着独具上海味道的烟火气。
文/杨颖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