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置身AI浪潮里的毕业季,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我们需要与AI共进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雨后初霁,华东师范大学2024届毕业典礼昨天下午在闵行校区举行。毕业典礼上,校长钱旭红院士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如何与时俱进,以“突破人工智障,炼就智慧超能”为题,送上殷殷嘱托和切切期待。这个AI浪潮里的毕业季,学校还用巧思和满满的心意,赠予毕业生“数智”赋能的纪念礼物。
◆ 不拒绝与AI相遇携手,炼就智慧超能 ◆
毕业生年年有,年年境遇各不同。2023年以来,以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AI技术在全球风起云涌,以颠覆性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变革人类社会,给每个个体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钱旭红说,对于教育而言,人工智能除拥有海量数据,还具有跨模态、跨学科、跨行业等特点。借助于AI,我们可以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的因材施教,让每个人实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这在以前几乎是天方夜谭。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过度信赖、盲目使用AI,无节制地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甚至决策权,我们可能会被AI取代,沦为“工具的工具”“机器的仆役”。
面向行将毕业的学子,钱旭红和大家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如何与时俱进?
他认为,第一点,突破人工智障,在新文明的曙光中,抹去残存的黑暗。面对AI,我们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丧失自我。要时刻铭记我们都要成为独立自由且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我们不能固执地与AI对立,或不愿接受,或心生恐惧;我们不能拒绝与AI相遇携手,更不能片面强调自身和本专业、本行业的特殊性、保守性。同时,随着技术发展,AI的逻辑推理能力会越来越高,从而其潜在的欺骗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因此,我们要超前应对AI,杜绝AI引起的伦理问题,今后的社会、行业、产业需要众多首席伦理官为我们树立无形的防灾墙。
第二点,携手人工智能,在新文明的曙光中,让自己金光灿烂。人口减少、人才渴望、效率提升是人们面对的重大问题,智能发展、绿色发展成为迫切需求,这就更加需要人工智能弥补自然人类的某些缺憾和不足。
第三点,驾驭人工智能,在新文明的曙光中,遇见更好的自己。钱旭红指出,AI就像人类创造的智能体,尽管其在某些技能方面可能胜过人类,甚至导致某个人、某些人可能会被AI取代、因AI而失业,但AI的发展不可能超越运行了亿万年的自然规则、社会规则。我们人类要保有生涯的成功和生活的价值,就必须驾驭AI,以保有人类的尊严:给AI定“规矩”、定“生涯”、定“使命”。
第四点,实现智慧超能,在新文明的曙光中,成为幸福的“飞天”。“要让AI时代美好,首先人类自身要美好。科技发展到今天,但我们仍常被个人的欲望、群体的乌托邦所困扰,难以达到智慧,难以依道而行、超能善成。”钱旭红提醒道。
每个人都会遇到逆境和顺境。钱旭红期待毕业生,在未来的人生中,要谨记并秉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做到顺境不癫狂,逆境不绝望;善用他人之力,超前布局预期。在糟糕的逆境,通过学习、训练、实践将信心或财富转换为潜在的能力;在幸运的顺境,将储存的潜能转化创造为财富,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永远。
◆ “元宇宙”印记里,解锁有温度回忆和有热度的成就 ◆
“远行将近,学校为每位毕业生准备了您专属的、由AI制作的、独一无二的数智礼物《我的元宇宙——在华东师大的独家印记》,典礼结束后立即发布,供您独享、分享。”在毕业致辞的尾声,钱旭红还CUE到里一份给2024届华东师大毕业生最为特别的礼物。
“这份礼物依托1000余万校园数据及其智能联结的那些有温度的回忆和有热度的成就,让大家可以追忆从入学到毕业的似水年华,还能重温与学校同进步、共发展的点点滴滴,揭秘独属于自己的‘成就勋章’。”钱旭红希望,大家能够带着这份专属的“独家印记”,怀着饱满的热情与力量,奔赴下一个人生远方。
记者获悉,近年来,华东师大一直致力于开展“数智跃升”工程,以数字赋能卓越育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此次,《印记》是通过10个部门的协同合作,连通18个数据源,挖掘1000余万条数据,最终汇聚成34个指标,5个展示维度,26套文案分支,上千种个性化的印记组合。在2024年的毕业季,《印记》是凝聚在校师生力量,赠予毕业生一个“数智”赋能的纪念礼物。
打开这份礼物的小程序入口,伴随着2005级校友清晨大攀所作的歌曲《我要把金沙江路走一遍》,洁白明亮、端庄典雅的普陀校区东大门映入眼帘。点点滴滴汇于《印记》,《印记》又将它们凝练成一个个闪闪发光的徽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整面成就墙。徽章设计生动活泼,蕴藏巧思,在毕业生特有印记的基础上设计了稀有徽章,如“摘星人”便是一枚稀有徽章,颁发给三次及以上学期绩点位于同专业前10%的毕业生。
青春无问西东,岁月自成芳华,《印记》既是帮助毕业生将快乐、自在的校园时光镌刻在心的一种特殊方式,更标志着毕业生们从师大扬帆起航,奔流入海的新起点。“从数据中找到我的独家印记,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纪念品,更是一份情感的纽带,连接着每一位即将远航的学子与母校之间那份难以割舍的情谊。特别是那些专为毕业生设计的徽章,它们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大学四年点点滴滴的见证,从日常的‘干饭人’到参与的重大活动,每枚徽章背后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凝聚着时间的痕迹和青春的热情。”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何雨晴说道。
教育学部的叶蓁蓁在自己的“元宇宙”里再次想起了舞台演出的经历,“70周年校庆是我本科四年中印象比较深的日子,这是我进入艺术团后第一次参与的大规模演出,从此逐渐喜欢上了舞台。感恩师大带给我一路成长。”“学思不息,守正创新,在华东师大,我锚定了属于我的人生方向。”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毕业生郭峰霖同样信心满怀。
在华东师大的一千多个日子里,正如铺陈在每个人眼前的,这都是独属于每个人的印记。作为开展毕业生离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印记》将带领毕业生在感悟成长经历、留下美好回忆的同时,激发毕业生爱校荣校之情,更加自信地走向社会,心怀国之大者,坚定追求卓越,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此去繁花似锦,相逢依然如故。毕业快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