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吃饭却被骗服“真话水”,青少年如何防范麻精药物不法滥用?
2024-06-2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图

正确使用药物可以治病救人,但有些药物和毒品仅一线之隔,若将药物不法滥用,易走上吸毒等违法犯罪道路。那么,这些药物离青少年有多远,又该如何防范药物滥用呢?在第37个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6月21日,静安区检察院通报了2021-2023年打击毒品犯罪案件办理、强化禁毒综合治理工作情况,并发布如欺骗他人吸毒等典型案例,警示青少年加强毒品防范意识。

和熟人吃饭却被屡次“下药”

警惕“乖乖水”“失忆水”等麻精药物不法滥用

和熟悉的朋友相约单独吃饭,杯子里却被对方事先滴入了“真话水”,倒入啤酒、菊花茶等饮品,并被欺骗饮用,导致被害人出现头晕、意识模糊、呕吐等症状。因系熟人作案,被害人直至第三次被骗饮用该违禁药出现不适症状,才怀疑被投毒而报警。经检验,被害人送检的样本中检出氯硝西泮、7-氨基氯硝西泮和赛拉嗪成分。后经静安区检察院审查,发现被告人每次作案时均有使用电脑浏览器搜索“听话水”“春药”“催情药”等内容,最终认定其实施了多次欺骗他人吸毒的行为,经法院审理被告人犯罪情节严重而从重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静安区检察院重大犯罪检察部门负责人张忠平表示,上述案件是静安区检察院办理的全区首例欺骗他人吸毒案,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国家管制的麻醉、精神药品被不法分子利用而实施犯罪的情况。除案件中的氯硝西泮、塞拉嗪外,还有其他麻精药品被用于犯罪,在市场上被称作“乖乖水”“失忆水”“听话水”等,其实质均是毒品,非法使用、贩卖均是违法行为,严重的可构成犯罪。然而,由于部分社会公众对麻精药品的毒品属性缺乏认识,存在从境外或境内无资质的个人处随意买卖后滥用的情况。部分不法分子利用麻精药品的药品属性掩护毒品犯罪意图,或将其作为实施违法犯罪的工具,给他人“下药”,进而实施其他不法行为。

检察官还告诉记者,比如安眠药等此类药物,其实在生活中离青少年并不遥远。“安眠药如果正常使用可以助眠,但使用不当,会造成像吸食毒品后产生幻象的反应。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宣传教育让青少年了解毒品的危害,让他们明白,毒品是望不到底的深渊,不光光会危害自己的身体,也会危害家庭和社会。”检察官希望通过相关案例的警示,提醒广大青少年一定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境外软件、寄递外卖成毒品交易新阵地

制定“静检方案”应对新毒情形势

记者从静安区检察院了解到,三年间,该院提起公诉的毒品犯罪案件共19件27人,均获有罪判决。毒品犯罪呈现跨区域贩运趋势,涉冰毒犯罪为主。期间,以冰毒、海洛因、大麻等为代表的常规毒品犯罪共10件16人,涉冰毒案件8件13人,占比最高。毒品贩卖跨区域流动明显,从外地购买毒品至上海贩卖的案件增多。

此外,境外软件成毒品交易新阵地。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毒品交易阵地已从国内软件转向境外软件,并使用虚拟货币结算,部分软件具有在通讯中实现用户匿名、信息端对端加密、聊天信息定时销毁等功能,导致犯罪记录调取难、数据信息恢复难、资金流向追查难,为侦查取证带来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寄递、外卖跑腿等物流业态迅猛发展,除部分在熟人间、吸毒人员圈内发生的传统毒品交易仍采取面对面交付方式外,大部分毒品案件,尤其是新型毒品案件,已形成寄递为主的非接触式交付模式,占比达63%。

为强化禁毒宣传,增强全社会防毒禁毒意识。静安区检察院也持续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并依托法治副校长进校园平台,广泛开展禁毒宣传,提升未成年人防毒禁毒意识。同时,通过以案释法、制作主题微电影、发布禁毒漫画等形式,打好禁毒组合拳,提高人民群众对毒品防范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营造无毒环境。

据了解,面对不断变化、情势复杂多变的毒品犯罪新挑战,该院一方面准确把握新毒情形势,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毒品犯罪案件。另一方面,推动禁毒工作诉源治理,通过联合公安、邮政管理部门会签《关于建立健全寄递安全监管协作配合机制的工作办法》,向物流企业等制发检察建议等,形成监管合力、压实主体责任、提升识毒辨毒能力,提供全方位“静检方案”。并依法能动履职,坚持全链条打击各类毒品犯罪。注重深挖毒品来源,梳理毒品交易上下游各环节,依法追诉漏罪漏犯,实现全链条打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